[发明专利]一种臭氧氧化与生物膜组合一体式反应器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99922.9 | 申请日: | 2009-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明;杨燕;阎宁;熊贞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7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季申清 |
| 地址: | 2002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臭氧 氧化 生物膜 组合 体式 反应器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臭氧氧化与生物膜处理废水的一体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器呈横卧式,横隔板(3)将反应器分隔成上部循环流水区和下部生 物反应区,横隔板(3)的一端抵住反应器一侧的侧壁,横隔板(3)的另一端与反 应器另一侧壁保留一段距离,形成循环水流通道口(12);
在生物反应区中,由下方的反应器底板和上方的横隔板(3)分别交叉向对方 伸出垂直的折流板(8),形成呈横S形的流道;
在横隔板(3)抵住反应器一侧的外部设置循环水泵(5),循环水泵(5)的入水 口(6)连接反应器下部的生物反应区,循环水泵的输出口(4)接入反应器上部的 循环水流区;
在生物反应区的一侧,循环水流通道口的下方设置臭氧发生器(11),在臭 氧发生器(11)与循环水流通道口(12)之间配置内循环管(10),内循环管(10)管内 是臭氧氧化区;
在反应器的壁部开设进水口(7),在上部循环流水区开设出水口(1),在生 物反应区的中间位置开设取样口(9),在底部开设排水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臭氧氧化与生物处理废水的一体式反应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出水口(1)位于循环流水区的循环水流通道口(12)一侧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臭氧氧化与生物处理废水的一体式反应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进水口(7)位于反应器下部,近循环水泵(5)一侧的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氧化与生物处理废水的一体式反应器,其特 征在于所述折流板(8)由多孔陶瓷或多孔塑料材料制成。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反应器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生 物膜挂膜和废水处理两个过程;
所述生物膜挂膜过程:将驯化好的微生物溶液浸没反应器中的折流板(8), 经2~10小时吸附,微生物在折流板(8)表面初步形成生物膜,排出剩余溶液, 加入废水,其液位至循环水流区,关闭进水口(7)和出水口(1),启动循环水泵(5), 让废水在反应器内循环,逐步培养成熟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每天更换一次废 水,即排空前一次的废水后加入新的废水,经过2~10天,在溶解氧2~6mg/L 和10~30℃条件下,当包括废水COD、TOC监测指标的去除率达到60~90%和 /或使用者特定的指标值,在折流板(8)表面形成成熟的高活性的生物膜;
所述废水处理过程为:或者间歇式废水处理,或者连续式废水处理,或者 先间歇式后连续式废水处理,或者先连续式后间歇式废水处理;
所述间歇式废水处理方法:关闭出水口(1),将待处理的废水加满反应器, 关闭进水口(7),同时开启臭氧发生器(11)和循环水泵(5),待处理废水在反应器 内循环反复接触臭氧发生器(11)所产生的臭氧分子和折流板(8)表面的生物膜, 废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复杂结构依次被臭氧氧化成简单的小分子结构后被生物 膜降解,从取样口(9)取样,当包括废水COD、TOC和/或使用者特定的监测指 标达到使用者要求后,从排水口(13)放出处理完的水,重复以上操作步骤进入 下一批次的操作;
所述连续式废水处理方法:打开进水口(7),通过水泵或高位差,使待处理 废水进入反应器,待水位高于循环水流区,开启臭氧发生器(11)和循环水泵(5), 待处理废水在反应器内循环反复接触臭氧发生器(11)所产生的臭氧分子和折流 板(8)表面的生物膜,废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复杂结构依次被臭氧氧化成简单的小 分子结构后被生物膜降解,从出水口(1)取样,根据废水COD、TOC和/或使用 者特定的指标达到的程度调节进水口(7)的流量,控制废水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 间,使出水达到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反应器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续式废水 处理方法中,待处理废水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12~100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反应器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续式或间 歇式废水处理方法中,依据废水在反应器内的循环程度调节循环水泵(5)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992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