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转多梭箱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99280.2 | 申请日: | 2009-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李毓陵;杨夫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3D43/06 | 分类号: | D03D4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多梭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多梭箱装置,属于纺织引纬机构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专利信息系统显示有专利可实现细特高密直管和分叉管在普通二维织机的制织,如:申请号为200710036884的《刚性剑杆引入连续纬纱的方法》、200710042827的《刚性剑杆织机1×4多梭箱机构》和200810032648的《刚性剑杆织机1×8多梭箱机构》。其中后两个专利采用升降式多梭箱,能够连续、独立的引入多根纬纱,同时也提高了织机精度。但是,升降式多梭箱在梭子进行交换引纬时,不同梭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使得纬纱在同一平面内存在交叉,如图5所示,为传统的多梭箱机构工作图,第一梭子运动路径23和第二梭子运动路径24之间的交叉处为起绞点22,导致多梭箱侧折边处发生纬纱起绞现象,破坏了管状织物结构的完整性,最终影响织物的内在质量和外观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多梭箱装置,使得梭子在交换时,不同梭子的相对位置交替变化,让不同纬纱始终保持相互平行,解决升降多梭箱织造多层管状织物时,产生的多梭箱侧折边处纬纱起绞现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旋转多梭箱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底座上依次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第三支架;
其中,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连接空心旋转轴的一端,空心旋转轴的中部设于第二支架以及第三支架上,并连接转盘,空心旋转轴的另一端连接多梭箱;
转盘远离第三支架的一侧设有至少四个滚轮,滚轮均匀分布在转盘边缘,滚轮通过推脚连接第二气缸,转盘靠近第三支架的一侧设有转盘定位元件;
所述多梭箱包括主体以及设于主体外沿的梭箱,主体与梭箱的连接面设有梭子锁定孔,主体内部设有轴向孔和径向孔,轴向孔中设有顶杆轴,顶杆轴连接空心旋转轴,径向孔中设有锁梭杆,锁梭杆一端与顶杆轴相抵靠,另一端设于梭子锁定孔处,锁梭杆与主体与梭箱的连接面之间设有压缩弹簧。
所述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连接织机控制系统,所述的织机控制系统为基于PLC的织机控制系统,其包括织机电气控制器,织机电气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连接第一气缸,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二气缸。
在换梭过程中,梭箱旋转控制系统将上一工作梭子引入与下一工作梭子相互平行的位置,保证了两根纬纱之间始终平行的关系,从而避免了起绞现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保证多层分叉管状织物折边部结构的完整性,改善其内在质量和外观效果。
(2)容易更换转盘、增加梭箱数量(由4个增加到8个),增加织机织造管状织物产品多样化的适应性。
(3)实现梭箱正反转的交换织造,可实现织物组织和结构的多样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旋转多梭箱装置结构图;
图2为转盘旋转示意图;
图3为多梭箱示意图;
图4为旋转多梭箱装置工作图;
图5为传统的多梭箱机构工作图;
图6为织机控制系统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旋转多梭箱装置结构图,所述的旋转多梭箱装置由第一气缸1、空心旋转轴2、滚轮3、顶杆轴4、锁梭杆5、压缩弹簧6、转盘定位元件7、转盘8、多梭箱9、推脚10、第二气缸11、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第三支架15、底座16、轴向孔17、径向孔18、主体19、梭箱20和梭子锁定孔21组成。
底座16固定在织机引纬侧,底座16上依次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以及第三支架15;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第三支架15和底座16采用普通碳素钢Q235B(GB221-2000)或铝合金ZL102(GB/T1173-1995)
第一支架13上用螺钉固定第一气缸1,第一气缸1连接空心旋转轴2的一端,空心旋转轴2的中部用轴承紧固在第二支架14以及第三支架15上,并通过轴定位销连接转盘8,空心旋转轴2的另一端通过轴定位销连接多梭箱9;转盘8和多梭箱9为硬质塑料或铝合金ZL102(GB/T1173-1995)。
如图2所示,为转盘旋转示意图,转盘8在远离第三支架15的一侧设有至少四个滚轮3,滚轮3均匀分布在转盘8边缘,滚轮3通过推脚10连接第二气缸11,转盘8靠近第三支架15的一侧设有转盘定位元件7;转盘定位元件7由弹簧滚珠组成或采用磁钢吸合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92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