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8014.5 | 申请日: | 2009-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5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宪龙;夏国富;徐莉;于敬川;李明丰;张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45/04 | 分类号: | C10G45/04;C10G45/06;C10G45/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硫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从汽油、柴油燃料中脱硫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洁净燃料的需求已引起对降低汽油和柴油燃料中硫的含量持续的世界范围内的努力。除了需要能生产低含硫量的车用燃料,还需要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这种燃料中的烯烃含量具有最小的影响,以便可保持辛烷值(研究法和马达法辛烷值)。由于烯烃的饱和显著影响辛烷值,因而这种方法是人们所希望的。
CN1355727A公开了一种吸附剂组合物、其生产方法及其在脱硫中的用途,包含氧化锌、氧化硅、氧化铝和基本上还原价态镍的混合物的颗粒状吸附剂组合物,用于通过以下方法在脱硫区使裂化汽油或柴油机燃料原料流脱硫,所述方法包括:在脱硫区与所述原料流接触,然后分离所得低硫含量的物流和硫化吸附剂,使分离出的吸附剂再生和活化,再返回脱硫区。
CN1382199A公开了一种脱硫方法及用于脱硫的双金属吸附剂体系,提供用于裂化汽油脱硫的新吸附剂体系,由负载于颗粒载体如由氧化锌和无机或有机载体形成的颗粒载体上的双金属促进剂组成。所述双金属促进剂由化合价被还原(优选零价)的选自钴、镍、铁、锰、铜、锌、钼、钨、银、锡、锑和钒的至少两种金属形成。提供这种吸附剂的生产方法,其中由浸渍的颗粒载体或在颗粒化之前混合成载体复合物、干燥和焙烧制备。还公开了所述新吸附剂在裂化汽油脱硫中的用途,不仅脱除硫而且使硫化产品的烯烃保留量增加。此吸附剂也可用于处理其它含硫物流如柴油机燃料。
CN1627988A公开了一种脱硫和用于脱硫的吸附剂,通过采用促进剂,如镍、氧化镍或氧化镍的前体浸渍包含氧化锌、膨胀珍珠岩和氧化铝的吸附剂载体,随后使所得到的促进剂金属吸附剂载体组合物中的促进剂金属的化合价减少,制备耐磨的吸附剂组合物;所述吸附剂组合物用于从裂化汽油和柴油燃料中除去元素硫和硫化物,如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
采用如上述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方法在对汽油和柴油燃料脱硫时,可以在保障高脱硫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烯烃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改进的脱硫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硫方法,包括在至少I和II两个反应区中将原料油与吸附剂接触反应,所述吸附剂含有载体和负载于该载体上的促进剂金属组分,以氧化物计并以吸附剂为基准,促进剂金属组分的含量为5-60重量%,其中,所述反应区I用吸附剂中的促进剂金属组分至少部分为硫化物;所述反应区II用吸附剂中的促进剂金属组分至少部分为还原态金属。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以氧化物计并以吸附剂为基准,所述吸附剂中促进剂金属的含量优选为12-40重量%。除了反应区I用吸附剂为含有促进剂金属硫化物的吸附剂,反应区II用吸附剂为含有还原态促进剂金属的吸附剂的不同外,它们的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载体的含量为40-95重量%,优选60-88重量%。
所述促进剂金属选自常用作吸附脱硫用吸附剂中促进剂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选自镍、钴、铁、锰、铜、锌、钼、钨、银、锑和钒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其中镍、钴、钼、钨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反应区II用吸附剂中的还原态促进剂金属,是指经还原该金属以零价态和/或小于其最高价态的形式存在。其中,优选所述促进剂金属的价态为零价。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区I用吸附剂为载体选自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锆、氧化硅-氧化钍、氧化硅-氧化铍、氧化硅-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锆、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钍、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天然沸石、粘土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载体选自γ-、δ-、η-、θ-、κ-、ρ-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吸附剂。进一步优选载体为γ-氧化铝的吸附剂。所述载体可以市售的商品,也可以是采用任意一种现有技术制备。所述吸附剂可以是能够满足所述组成要求商品,也可以是采用任意一种现有技术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80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读卡机
- 下一篇:车道偏离防止系统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