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气浮合一的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4460.9 | 申请日: | 2009-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飞;兰云军;许晓红;黄小游;金强伟;刘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52;C02F1/24 |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王阿宝 |
| 地址: | 32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一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混凝、气浮合一的 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气浮法是当前国际上新的水处理方法之一,它可用于沉淀法不适 用的污水处理场合,以分离比重接近于水和难以沉淀的悬浮物,例如 油脂、纤维、藻类等,也可用以浓缩活性污泥。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压 力状况下,将大量空气溶于水中,形成溶气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 溶气释放器骤然减压快速释放,产生大量微气泡。微气泡与混凝反应 污水中的凝聚物粘附在一起,使絮体比重小于水而浮于水面,从而使 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出去,达到净水的目的。此外,为了提高气浮效率, 气浮法中常结合混凝剂使胶体颗粒结成为絮体,絮体具有网络结构, 容易截留气泡,从而提高气浮效率。
目前,气浮法中产生微气泡的常用方法为压力溶气气浮法,其 产生微气泡工作原理是空气加压溶入水中达到饱和,溶气水流减压进 入气浮池时即释出微气泡,称压力溶气气浮法,也称加压溶气法。
传统的压力溶气气浮法的的污水处理工作过程为:依靠水泵将 经气浮处理后的净水的一部分回流加压进入溶气罐,同时通过空压机 的压力或水射器或压水泵吸水管上的吸力将空气压入溶气,空气在一 定的压力条件下溶入水中,然后通过溶气释放器将溶气水压力恢复到 常压,释出的大量微气泡将和污水中的絮粒粘附,而使絮粒被去除。
这种传统的加压溶气气浮法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同时需要 混凝池和气浮池,占地面积大;第二,将10%左右的回流水作为溶气 水,如图1所示,溶气装置需要5-6kg的压力,溶气压力大,能耗高; 第三,溶气水由5-6kg压力降为常压,溶气出口压差大,气体释放快, 容易形成大气泡,影响气浮效率。第四,需要将将经气浮处理后的净 水的一部分回流到溶气罐中生成溶气水,如图1所示,从溶气罐进入 到气浮池的溶气水和经混凝池进入气浮池的污水容易混合不均匀,导 致微气泡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使得污水的局部区域形成的絮体 的网络结构网眼较大,难以去除颗粒度小的悬浮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 种占地面积小、能耗低、气浮效率好,污水净化能力佳的混凝、气浮 合一的污水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用于污水和混凝剂 的混合管道混合器、以及溶气装置、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 气装置连接于管道混合器的出口端,该溶气装置的出口端连接有混凝 气浮器,所述的混凝气浮器出口端连接于沉淀池,所述的混凝气浮器 包括有上下连通的减截面气浮区和扩截面停留混凝区,所述的混凝气 浮器相对于扩截面停留混凝区的下方设置有进液管,该进液管的进液 口为混凝气浮器的进液口,且该进液管内设置有溶气释放器,所述的 扩截面停留混凝区的截面积较进液管的截面积大,所述的减截面气浮 区的截面积较扩截面停留混凝区的截面积小。
本发明,将所有的污水和混凝剂进行混合均匀,并进入溶气装置 中,生成溶气水,然后,溶气水进入到混凝气浮器中,溶气释放器出 口压降相对较小,产生的微气泡小、均匀,易于控制;混凝气浮器中 微气泡与混凝反应污水中的凝聚物粘附在一起,使絮体比重小于水而 浮于水面,将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出去,达到净水的目的。混凝气浮器 中扩截面停留混凝区的截面积相对较大,溶气水的液流上升的速度变 慢,液体在此停留、交换,使得溶气水中的混凝剂和污水中悬浮物颗 粒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形成絮体,形成良好的混凝效果;混凝气浮器中 减截面气浮区截面积变小,单位面积微气泡密度变大,絮体的网状结 构网眼变小,可以带走更小的凝聚物,从而提高气浮效率。
本发明所用的溶气装置可为加压泵、溶气罐和空气压缩机等,所 述的管道混合器为带有搅拌装置的且分别开口污水进口和混凝剂进 口的管道。这些装置均为污水处理领域常见设备,市面均有销售。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扩截面停留混凝区相对于进液管的连接段 为截面积向上方向逐渐增大设置。此设置使得溶气水的液流上升更加 均匀缓慢,液体在此停留、交换,使得溶气水中的混凝剂和胶体颗粒 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形成絮体,形成良好的混凝效果。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减截面气浮区相对于扩截面停留混凝区的 连接段为截面积向上方向逐渐减少设置,单位面积微气泡密度变大, 絮体网络结构的网眼变小更加均匀,气浮效果更佳。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溶气释放器为喷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44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栋温室天沟保温系统
- 下一篇:肱骨爪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