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缸体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38588.6 | 申请日: | 2009-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大岛敏裕;佐藤利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和锁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E05F3/12 | 分类号: | E05F3/12;E05F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缸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门开闭的缸体装置,特别是涉及关门器所使用的缸体 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是,在开门时通过联杆结合弹簧缓冲器等缸体装置而对于门的 开闭作用以弹簧力、衰减力,使门自动关闭或调整其关闭的开闭速度或把 门保持在打开位置的关门器。现有作为利用这种弹簧缓冲器等缸体装置的 关门器,例如在特开2008-2124号公报中有记载。
特开2008-2124号公报所记载的关门器把向动作杆的伸长方向作用有 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力的弹簧缓冲器联杆结合在打开门的门与门框之间, 按照门的开度,在门处于关闭位置附近时则付与关闭方向的力,在门处于 全开位置附近时则使门保持在打开位置。
但上述特开2008-2124号公报所记载的在弹簧缓冲器处于最短的中间 位置时,有产生比较强的弹簧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点的关门器所使用的缸体 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缸体装置具备:
筒状的缸体部件、
被支承得相对所述缸体部件能够在轴向移动且一端从所述缸体部件的 端部突出的杆、
被设置在所述缸体部件的内部,在所述杆的从所述缸体部件突出的长 度是规定长度以上时则付与弹簧力,在不到规定长度时则不向所述杆付与 弹簧力的弹簧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缸体装置的弹簧缓冲器的纵剖视图,表 示的是活塞杆最收缩的状态;
图2是把离合器环和离合器滚珠展开表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把本发明的弹簧缓冲器装配在门上状态的线图,表示门关 闭的状态;
图4是图3所示弹簧缓冲器的纵剖视图;
图5是与图3同样的线图,表示门稍微打开的状态;
图6是与图1同样的弹簧缓冲器的纵剖视图,表示活塞杆被稍微按入 的状态;
图7是与图3同样的线图,表示活塞杆的前端处于死点的状态;
图8是与图3同样的线图,表示门被向打开方向施力而且是被制动的 状态;
图9是与图1同样的弹簧缓冲器的纵剖视图,表示活塞杆最大限度伸 长的状态;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缸体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在图10所示的缸体装置中表示活塞杆伸长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在图10所示的缸体装置中表示活塞杆伸长到行程端部状态的 纵剖视图;
图13是把图10所示缸体装置的活塞部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图10所示缸体装置的活塞端面图;
图15是图10所示缸体装置的挡板端面图;
图16是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缸体装置的活塞部放大表示 的纵剖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缸体装置的活塞端面图;
图18是图16所示缸体装置的挡板端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缸体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0是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缸体装置的缸体部放大表示 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缸体装置的弹簧缓冲器。本 实施例表示把本发明的弹簧缓冲器适用在转门开闭控制的情况。
图1中的符号1表示弹簧缓冲器(缸体装置)的缸体整体。该缸体1 把第一缸体3和第二缸体5沿轴线方向且经由间隔壁6连续设置。第一缸 体3中填充有工作油,且能够滑动地嵌装着活塞2。第二缸体5中能够滑动 地嵌装着筒状的离合器环4。
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述的间隔壁6由具有活塞杆7贯通的穿过孔的筒状 体和与活塞杆7液密嵌合的间隔壁充填物(没付与附图标记)构成。
上述第一和第二缸体3、5的开口端分别被第一和第二盖充填物8、9 所封闭。
上述缸体1装配的活塞杆7贯通上述第二盖充填物9和间隔壁6。活塞 杆7的面临第一缸体3内的内端装配着活塞2。
在活塞杆7的位于第二缸体5内的部分嵌装着由厚壁筒部构成的离合 器环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和锁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美和锁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85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