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28838.8 | 申请日: | 2009-03-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2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 发明(设计)人: | 松本佳巳;渡边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26;H01M2/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敬强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电池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密封件介入输出端子和盖之间的状态下使输出端子插入通过盖的贯通孔,在盖下侧突出的输出端子的下端部与绝缘件一起安装引线体,在引线体上连接从电池罐内的电极体延伸出来的集电引线的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密封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密封电池,例如有专利文献1~3所示的密封电池。专利文献1记载的密封电池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即、在形成于堵住电池罐的开口的盖上的贯通孔中,在使绝缘密封件介入的状态下插入通过输出端子,在盖下侧(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为上侧)突出的输出端子的下端部与薄膜状的绝缘件一起安装引线体,在该引导体上连接从电池罐内的电极体延伸出来的集电引线。
专利文献2记载的密封电池也是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即、在盖的贯通孔中在使绝缘密封件介入的状态下插入通过输出端子,并在盖下侧突出的输出端子的下端部与绝缘件一起安装引线体,在该引线体上连接电池罐内的电极体的集电引线。就专利文献3记载的密闭电池而言,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即、在使将绝缘密封件和绝热件一体化后的绝缘部件介入的状态下,将输出端子插入通过盖的贯通孔中,并在盖下侧突出的输出端子的下端部安装与电池罐内的电极体的集电引线一体化后的引线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50104号公报(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329911号公报(图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64025号公报(图1-2)
在专利文献1~3的密封电池中,均为绝缘件和引线体作为不同的部件进行制作。由此,在制造电池时,需要作为不同的部件来处理绝缘件和引线体,该部件管理的劳力和时间等变得麻烦。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密封电池中,引线体有可能以输出端子为轴进行旋转,在该场合,担心引线体与电池罐的内面接触而发生短路。对此,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密封电池中,虽然在绝缘件的边缘设有阻止引线体旋转的挡块 (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9),但绝缘件的宽度(在专利文献2的图9中为上下方向的宽度)伴随着该挡块的设置而变大。由此电池的薄形化也变得困难。
即便是专利文献3记载的密封电池,如该专利文献3的图2(c)所示,设于绝缘件的支撑壁部的右端抵接在引线体的前边缘上(专利文献3的图2(c)中为下侧)。由此阻止引线体的旋转,但为了用上述支撑壁部承受引线体,支撑壁部需要强度,因此需要以某种程度加大支撑壁部的前后宽度。绝缘件的前后宽度伴因此而变大,由此电池的薄形化也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绝缘件和引线体的部件管理的劳力和时间的减少,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引线体与电池罐的内面等接触并能够实现电池的薄形化的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以如下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作为对象,即在堵住左右横向长的电池罐1的开口上面的盖3上,预先形成用于使输出端子12插入通过的贯通孔25,在输出端子12和盖3之间介入绝缘密封件10的状态下使输出端子12插入通过盖3的贯通孔25,在盖3下侧突出的输出端子12的下端部,与树脂制的绝缘件11一起安装左右横向长的引线体13,在引线体13上连接从存放于电池罐1内的电极体2延伸出来的集电引线9。在上述引线体13上形成使输出端子12的下端部插入通过的插通孔27,并且在引线体13上一体成形绝缘件11。在用于在该引线体13上一体成形绝缘件11的模具35的内部空间内,配置使引线体13的插通孔27配合的配合销39、和从前后夹入引线体13的前后一对夹持销41、41。并且,特征如下:使引线体13的插通孔27与配合销39配合,并且在一对夹持销41、41之间嵌入引线体13,将引线体13安装到模具35的内部空间之后,在模具35的内部空间内注入熔融树脂,使绝缘件11被覆在引线体13的前后左右和上面。
在盖3的下面突出有配合突起26。并且,在引线体13上一体成形绝缘件11时,能够在绝缘件11的上面形成配合突起26配合的配合部30。
另外,在引线体13上一体成形绝缘件11时,能够在绝缘件11的下面形成用于识别该绝缘件11的上下的识别部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88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