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防用电缆的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16012.X | 申请日: | 2009-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0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罗双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特力电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14;H01B13/22;H01B7/295 |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马元生 |
| 地址: | 244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防 用电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的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消防用电缆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是传输电能动力和各种信号、信息的有效载体,因此电线电缆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领域所用电缆已逐步向消防型和环保型转化。
消防电缆是一种专门用于防火的专用电缆,因此消防电缆必需具备耐高温的要求。为达到耐高温要求,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426631Y的专利文献公开的氟塑料绝缘和硅橡胶护套耐温控制电缆,它是将包覆有氟塑料绝缘层的软铜导体线芯集束后用耐热玻璃而裹绕一包层,在此包层外依次有铜线编织屏蔽层、无纺布包层和硅橡胶护套。该产品在-60-260摄氏度温度条件下可随意弯曲,不开裂,遇明火不燃烧,适合在恶劣环境下使用。它的缺点是耐火温度低,难以满足耐高温的要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817001Y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新型耐高温电缆,该电缆导体采用镀锡铜丝,导体表面绝缘为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外设有钢带铠装,再挤硅橡胶外护套。该电缆具有耐高温、耐电压、耐腐蚀和抗干扰等性能。它的缺点是成本高,耐高温有限。同时上述两专利文献提出的耐高温方法都是从结构上增加高温保护功能,因此结构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解决现有的消防电缆结构复杂,耐火性能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消防用电缆的制造方法,它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1)配料:在分散聚四氟乙稀树脂中加20%质量的石油醚,并同时加入适量的颜料,充分混合静置24小时;
(2)制作坯体:将混合后的配料放在压力为3.5Mpa的模子里,进行模压成粒状,并保持15分钟,制成粒状坯体;
(3)导体束绞:将多股细铜丝束绞成不同规格的软导体;
(4)推挤绝缘:把坯体装入挤压机的料筒对软导体在挤压力为3-3.5Mpa进行冷挤,模具温度控制在50-60℃,制成初品成缆;
(5)烧结:将冷却后的初品成缆在电炉中进行干燥烧结,烧结温度为400-420℃,烧结后,在空气中冷却,配线,制成成缆。
(6)对成缆进行用硅橡胶或低烟无卤素聚烯烃进行护套并交联,即制成消防电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造成的消防电缆,具有耐高温、结构简单的优点。
在上述配料中还可加入有15%质量的石英粉。
为使制得的消防电缆具有更强的耐火能力,在所述导体上绕包双层或多层耐火云母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四氟乙烯中含有氟原子,导体绕包有耐火云母带,所以制得的消防电缆电绝缘性好,耐火性好,电性能稳定可靠;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燃烧时,硅橡胶低烟、无卤、低毒,因此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和设施造成的危害小;由于导体为多股铜丝束绞而成,护套材料是柔软度较高的硅橡胶材料,成品电缆的弯曲半径小,柔软度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消防电缆的制造方法,按如下步骤制成:
(1)配料:在分散聚四氟乙稀树脂中加20%质量的石油醚,并同时加入适量的颜料及15%质量的精制石英粉,放入容器内,然后在震动器上充分混合静置24小时,使粉料和石油醚充分混合均匀。
(2)制作坯体:将混合后的配料放在压力为3.5Mpa的圆柱形模子里,进行模压成型成粒状,并保持15分钟,制成坯体。
(3)导体束绞:根据需要将多股细铜丝束绞成不同规格的软导体,并在导体外绕包双层耐火云母带。
(4)推挤绝缘:把坯体装入挤压机的料筒进行冷挤,调节好模套和模芯的间隙,控制好推挤压力,压力为3.2Mpa,模具温度控制在50-60摄氏度,制成初品成缆;
(5)烧结:将冷却后的初品成缆在管式电炉中进行干燥烧结,烧结温度为400-420摄氏度之间,烧结后,在空气中冷却,配线,制成成缆。
(6)对成缆进行用硅橡胶或低烟无卤素聚烯烃进行护套并交联,即制成消防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特力电缆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特力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60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