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方法、系统和移动终端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09451.8 | 申请日: | 2009-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梁化兴;袁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8 | 分类号: | G06F3/048;H04M1/725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供 用户界面 接口 方法 系统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方法、系统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户在待机的情况下插入耳机、USB数据线、存储设备等附件时,移动终端不具有待机唤醒功能,需要解锁后才能进行相关功能的操作,如用户在插入耳机后,可以进行如下操作:1、进行语音通话;2、选择音频播放器听音乐或选择收音机听广播;3、通过视频播放器欣赏视频或收看电视;4、进行带音乐的彩信等相关应用。
现有的移动终端当用户插入耳机等附件后需要唤醒移动终端、解锁,调用相关应用等步骤,如果要用户自己来进行操作,需要操作相应的按键唤醒移动终端,然后解锁、提供相应的功能列表或选择框供用户选择,再根据用户的选择,切换到相应的应用界面或功能,启动相应的应用模块,较为烦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方法、系统和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提供的方法较为繁琐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检测I/O端口是否有附件连接;
当检测到I/O端口有附件连接时检测连接的附件的类型;
根据所述连接的附件的类型,分析与所述连接的附件的类型相关的应用;
提供与所述连接的附件的类型相关的应用的用户界面接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连接附件检测单元,用于检测I/O端口是否有附件连接;
附件类型检测单元,用于当检测到I/O端口有附件连接时,检测连接的附件的类型;
相关应用分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连接的附件的类型,分析与所述连接的附件的类型相关的应用;
用户界面接口提供单元,用于提供可操作与所述连接的附件的类型相关的应用的用户界面接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包括如上所述的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系统的移动终端。
在本发明中,用户插入附件到移动终端后,可以直接唤醒移动终端,提供与插入的附件相关功能的用户界面接口,方便用户选择使用,增加了移动终端的易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在待机时检测到有附件连接时,可以自动唤醒移动终端,并分析已经连接的附件的类型以及与所述附件相关的应用,再提供相应功能的用户界面接口供用户选择,增加了移动终端的易用性,增强了用户体验。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供用户界面接口的方法,详述如下:
在步骤S101中,检测I/O端口是否有附件连接。
移动终端检测I/O端口是否有附件连接,所述附件为耳机、USB数据线、存储设备等,其中,附件的接口中有一管脚电气连接在能够唤醒CPU的管脚上,当附件插入该接口后,即可通过接口中的相应的管脚与能够唤醒CPU的管脚连接。
在步骤S102中,当检测到I/O端口有附件连接时,检测连接的附件的类型。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移动终端待机的情况下,用户插入耳机,移动终端的硬件检测到有耳机连接到移动终端后,通知CPU唤醒移动终端,并自动解锁、亮屏,并在移动终端的I/O端口产生一个电平信号,该电平信号被传送到CPU,CPU接收到该电平信号后,分析产生该电平信号的附件的类型。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用户播放的是计算机上存储的媒体,通过USB数据线连接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硬件检查到USB数据线的连接后,自动解锁、亮屏,并在移动终端的I/O端口产生一个电平信号,该电平信号被传送到CPU,CPU接收到该电平信号后,分析产生该电平信号的附件的类型。
在步骤S103中,根据连接的附件的类型,分析与所述连接的附件的类型相关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94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