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07317.4 | 申请日: | 2009-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2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锐;赵方辉;陈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1G9/155 | 分类号: | H01G9/155;H01G9/058;H01G9/02;H01G9/03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 平 |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级 电容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电极/溶液界面电化学过程、专门 用于储能的特种电容器。超级电容器有着法拉级甚至千法拉级的超大电容量, 其能量密度比传统的电解电容器高上百倍,漏电流小近千倍,功率密度比二次 电池高近百倍,不需要任何维护和保养,充放电循环寿命长达50万次以上,是 一种理想的高稳定性、大功率、绿色无污染的物理二次电源。
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寿命、稳定性等方面 有着显著的优越性,而在能量密度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提升潜力。当今社会对高 性能、绿色无污染的新型二次能源的需求日益强烈,在此背景下,超级电容器 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与二次电池相比,储能式超级电容器具有两方面的显著优势:一是瞬间大 电流、大功率输出能力强。功率密度(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所能输出的功率) 比二次电池高一百倍以上;二是循环寿命及稳定性高。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为 500~1000次,而超级电容器的循环寿命为50万次左右。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上述两方面的性能特点所决定。小型超级电 容器通常应用于智能仪表、电子产品后备电源、手电筒、电动玩具、相机闪光 灯等;大中型超级电容器则可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启动电源、太阳能-LED路灯系 统、电脉冲技术设备(如储能焊机)、电动车的起步、加速、爬坡电源(提高加 速度,保护蓄电池,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高压开关的分合闸操作电源,短距 离交通工具(如电动公交车)等等;在军事方面,超级电容器可用在坦克车、 装甲车等战车上作为辅助动力、解决其低温启动问题,也可用作激光武器所需 的大功率脉冲电源。
总之,由于超级电容器所具有高功率密度的特点,使其适用于需要瞬间大 功率输出的场合;而长达50万次循环/十年以上的寿命和绿色无污染的特性,使 其可以满足长期使用、免维护的要求。在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建设 节约型社会等政策背景下,储能用超级电容器的研发及应用必然大有可为。
超级电容器的核心技术在于电极材料和极片的制作工艺。目前超级电容器 的极片制作工艺通常采用单层涂覆式,即在集电极上涂覆直接活性物质浆料。 在单层涂覆式工艺中,活性物质层中需加入较多的粘结剂才可实现与集电极的 牢固结合,然而,粘结剂用量的增加,将导致能量密度的下降。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
一种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所述超级电容器包括电极片,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作为集电极的金属箔层涂覆导电粘结剂层;在溶剂中溶解粘结 剂,分散导电剂,制成固体物重量含量为5~25%的浆料,将该浆料涂覆于集 电极表面,涂覆厚度为5~30μm;在80~140℃温度下通风干燥;
步骤二:在步骤一制成的极片半成品的表面涂覆活性材料层;在溶剂中溶 解粘结剂,分散活性材料、导电剂,制成固体物重量含量为10~35%的浆料, 将该浆料涂于步骤一制成的极片半成品的表面,在80~140℃温度下通风干燥, 辊压至厚度为60~200μm,形成三层结构的电极片;
步骤三:将所述步骤二制成的电极片卷绕注入电解液制成所述超级电容; 将步骤二制成的极片裁切成两条带状电极,铆接引线后,夹入隔膜,卷绕或折 叠成电容芯子,在80~140℃温度下真空干燥6~24h,在干燥气氛保护下,将 电容芯子放入电容器壳体内,配上端盖,注入电解液,密封注液孔,制成超级 电容器产品。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集电极为以下材料的一种:铝箔、铜箔或镍 箔。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粘结剂层为导电剂与粘结剂混合而成。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电剂为以下材料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 乙炔黑、碳黑、人造石墨、天然石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羧甲基 纤维素、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活性材料层中的活性材料为活性炭粉、活性 炭纤维、碳气凝胶、碳纳米管或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未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73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