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液体纤维素酶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91969.3 | 申请日: | 2009-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荣杰;崔刚;尚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9/42 | 分类号: | C12N9/42;C12R1/88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朋飞 |
| 地址: | 23301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液体 纤维素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发酵过程碳源的优化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备液 体纤维素酶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类可再生的资 源和能源。但是纤维素很难被分解利用,如何将纤维素转化为能直接 利用的资源和能源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纤维素的降解有两条 途径,即化学法和生物法,但化学法特异性差、纯度低、污染环境, 而用生物酶法可克服这些缺点,因此,纤维素酶一经发现就受到了世 界各国科学界的重视。
纤维素酶(cellulase)是指能降解纤维素β-1,4葡萄糖苷键,使纤维 素变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 系,其主要组分是内切β-1,4一葡聚糖酶(EC3.2.1.4,也称Cr酶), 外切葡聚糖酶(EC3.2.1.91也称Cl酶,微晶纤维素酶)和β一葡萄 糖苷酶(EC3.2.1.21也称CB酶或纤维二糖酶)。前两种酶主要溶解 纤维素,后一种酶可将纤维二糖转化为葡萄糖,当这三种主要成分活 性比例适当时,就能完成纤维素的降解。纤维素酶在我国每年有几十 亿元的市场销售额,在纺织、酒精、饲料等工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但 目前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所占领,因此开展纤维素酶 发酵技术的研究,提高液体发酵酶活力、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很重要的 现实意义。
纤维素酶的生产和其它酶制剂一样,主要有固体发酵和液体深层 发酵两种,国内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固体发酵法是以 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其投资少,工艺简单,产品价格低廉,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纤维素酶生产厂家均采用该技术生产纤维素酶。但 是固体发酵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秸秆为原料的固体发酵法生产的 纤维素酶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随着 液体发酵酶工艺的发展及菌种性能的提高,采用液体发酵法生产纤维 酶素是必然趋势。
现阶段已成功开发出纤维素酶高产菌和高活力的发酵方法,具有 很好的应用开发价值。但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时,纤维素酶用量大, 成本高,同样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必须考虑降低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液体纤维素酶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液体纤维素酶的方法,是利用酸解秸秆作为里 氏木霉发酵用碳源制备纤维素酶。
所述酸解秸秆是将秸秆经过酸解后得到的,所述酸解是本领域技 术人员常用的技术手段,是为了使秸秆中的纤维素更容易利用。
优选的,所述酸解是将秸秆在酸浓度为1-10%,温度为50-100℃ 酸解1-5小时。
所述的酸解秸秆是将秸秆酸解、水洗和干燥后获得。
为提高酸解效果,所述的酸解秸秆在酸解前,还包括碱煮,然后 中和。
所述酸解秸秆在碱煮以前,还包括将秸秆进行粗粉碎;
所述酸解秸秆在上述干燥后还包括细粉碎,制备酸解秸秆粉,以 便于配制培养基。
优选的,所述酸解秸秆的制备过程如下所示:
1)粗粉碎:将秸秆粗粉碎后过筛;
2)碱煮,然后水洗并中和;
3)酸解:在50-100℃进行,然后水洗并中和;
4)脱水,干燥,最后细粉碎,得到酸解秸秆粉。
酸解使用的酸为硫酸或盐酸,优选1-10wt%的盐酸。
由于秸秆不仅是里氏木霉发酵的碳源,也是里氏木霉发酵产生纤 维素酶的诱导剂,本发明人经过实验研究后,发现经过酸解处理后的 酸解秸秆的诱导效果更为突出。
本发明的发酵培养基中,酸解秸秆的用量为5-20%;优选7-9%; 更优选8%;实验证明,在使用里氏木霉(购自中科院微生物菌种库) 制备纤维素酶时,酸解秸秆用量为8%时,纤维素酶的发酵水平达到 最大值24.8FPAIU/ml。
所述秸秆为农作物秸秆,包括麦秸秆、稻秸秆或其他农作物秸秆。
本发明中,纤维素酶的活力滤纸酶活国际单位,表示方法为:一 个滤纸酶活力国际单位(FPAIU/ml)定义为:酶解反应中每分钟生成 1.0umol葡萄糖(以还原糖计)的酶量。
实验证明,与使用未酸解秸秆作为碳源相比,同一种菌株发酵纤 维素酶的水平由10FPAIU/ml提高到20FPAIU/ml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19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万能轧机合金球墨铸铁轧辊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无卤增强高温尼龙及其制作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