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89154.1 | 申请日: | 2009-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2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姜文汉;周虹;饶长辉;官春林;戴云;饶学军;魏凯;张雨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B3/15 | 分类号: | A61B3/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成金玉;卢 纪 |
| 地址: | 610209***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压电 变形 自适应 光学 视网膜 成像 系统 | ||
1、基于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1)、第一透镜(2)、第一反射镜(3)、闪光灯(4)、第二透镜(5)、第一分光镜(6)、第二分光镜(7)、人眼(8)、第三透镜(9)、第四透镜(10)、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第二反射镜(13)、第五透镜(14)、第六透镜(15)、CCD相机(16)、第三分光镜(17)、哈特曼波前传感器(18),波前控制计算机(19),高压放大器(20),其中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和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采用串联校正的结构,两个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校正单元数不同,其中的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的单元数较少,用来校正大幅值的离焦和像散像差,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的单元数较多,用来校正其它幅值相对较小的高阶像差,两个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通光口径相同;激光器(1)的输出经第一透镜(2)后准直成平行光,再经第一反射镜(3)和第一分光镜(6)、第二分光镜(7)后入射进被测人眼(8),经人眼(8)聚焦后在眼底形成一个信标光点,该信标光点被眼底视网膜后向反射经由人眼瞳孔出射,再依次经第二分光镜(7)、第三透镜(9)、第四透镜(10)到达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经第二反射镜(13)及第五透镜(14)和第六透镜(15),再经第三分光镜(17),进入哈特曼波前传感器(18);哈特曼波前传感器(18)对这束信标光进行子孔径波前斜率的测量,波前控制计算机(19)采集并计算出每一子孔径的波前斜率,再经波前复原和控制算法计算,得到为了补偿波前畸变所需的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每一驱动器的控制信号,这一控制信号再送给高压放大器(20),经由高压放大器(20)放大后驱动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实现波前的补偿,闭环控制系统使这个过程反复一定的次数之后,系统校正的效果达到最佳,此时波前控制计算机(19)触发闪光灯(4)经第二透镜(5)、第一分光镜(6)、第二分光镜(7)照明视网膜成像区域,视网膜后向反射的照明光沿前述信标光经过的同一光路并通过第三分光镜(17)反射到达CCD相机(16),摄取视网膜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采用边缘完全固定的结构,分立电极的排布采用的是一个中心圆形电极加上八个扇形电极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采用边缘完全固定的结构,扇形的分立电极分为三圈共35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1)、第二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12)的通光口径同为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示的第一分光镜(6)和第二分光镜(7)之间的光路插入振镜模块装置,由波前控制计算机(19)来控制X和Y方向振镜的偏转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915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号处理设备
- 下一篇:一种车辆位置共享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