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体上半身检测方法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76258.9 | 申请日: | 2009-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7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 发明(设计)人: | 黄英;邓亚峰;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琦;王诚华 |
| 地址: | 100083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上半身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体检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人体上半身检测方法以及一种 人体上半身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各类视频监控关注的目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作为交通监控目标的汽 车,另一类则是作为室内室外监控目标的人。
在现有技术中,检测并识别监控场景中的某个目标是否为人,可以基于 目标的轮廓、长宽等特征来实现,这类监测并识别目标是否为人的方法较简 单,但对于监控场景较为复杂、且目标较多的情况则难以适用。
或者,现有技术可以通过只检测人头的方法来判断监控场景中的某个目 标是否为人,但是,由于人头的信息有限,因而只检测人头难以精确地识别 出监控场景中的某个目标是否为人。
由此,为了提高检测精度,现有技术还可以通过检测人体的方法来判断 监控场景中的某个目标是否为人。然而,该方法需要整个人体均在图像中显 示,对于例如室内场景等部分人数较多的监控场景来说,室内的人与人之间 频繁遮挡,且通常只能显示到人的上半身、即头部和肩部,因而该方法虽然 精度高但却难以适用。
可见,现有技术在通过检测人体的方法来判断监控场景中的某个目标是 否为人时,必需要求整个人体均在图像中显示,因而虽然精度高但却难以适 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体上半身检测方法以及一种人体上半身 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对人体上半身的检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人体上半身检测方法,包括:
在输入的图像中搜索得到候选窗口;
利用预先根据人体上半身正样本和反样本训练得到的第一级分类器,从 搜索得到的所有候选窗口中分别抽取Haar微特征和灰度均值特征,然后依 据抽取的Haar微特征和灰度均值特征,对搜索得到的所有候选窗口进行第 一级检测过滤;
对第一级检测过滤后剩余的候选窗口进行灰度归一化处理;
利用预先根据人体上半身正样本和反样本训练得到的第二级分类器,从 灰度归一化处理后的所有候选窗口中分别抽取Haar微特征,然后依据抽取 的Haar微特征,对灰度归一化处理后的所有候选窗口进行第二级检测过滤;
利用预先根据人体上半身正样本和反样本训练得到的第三级分类器,从 第二级检测过滤后剩余的所有候选窗口中分别抽取Haar微特征,然后依据 抽取的Haar微特征的分布规律,对第二级检测过滤后剩余的所有候选窗口 进行第三级检测过滤;
将第三级检测过滤后剩余的候选窗口确定为包括人头和肩部的人体上 半身;
所述第一级分类器和所述第二级分类器抽取的Haar微特征包括:
第一类Haar微特征,表示左右相邻的一个黑色区域与一个白色区域之 间的像素灰度均值差;
第二类Haar微特征,表示上下相邻的一个黑色区域与一个白色区域之 间的像素灰度均值差;
第三类Haar微特征,表示一个黑色区域分别与其左右两侧相邻的各一 个白色区域之间的像素灰度均值;
第四类Haar微特征,表示两个对角相连的黑色区域与相邻两个对角相 连的白色区域之间的像素灰度均值差;
第五类Haar微特征,表示一个黑色区域与其右上侧对角相连的一个白 色区域之间的像素灰度均值差;
第六类Haar微特征,一个黑色区域与其左上侧对角相连的一个白色区 域之间的像素灰度均值差;
所述第三级分类器抽取的Haar微特征包括第一、二、五、六类Haar微 特征,且所述第三级分类器抽取的Haar微特征的分布规律包括:
候选窗口中任意区域内的第一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之和与该区域内的 第一、二、五、六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总和的商;
候选窗口中任意区域内的第二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之和与该区域内的 第一、二、五、六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总和的商;
候选窗口中任意区域内的第五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之和与该区域内的 第一、二、五、六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总和的商;
候选窗口中任意区域内的第六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之和与该区域内的 第一、二、五、六类Haar微特征绝对值总和的商。
该方法预先设置一人体上半身模版,所述人体上半身模版包括背景区域 和头肩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62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