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71583.6 | 申请日: | 2009-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7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 发明(设计)人: | 赫晓东;王荣国;刘文博;郭琼;张剑光;矫维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9C70/30 | 分类号: | B29C70/30;B29C70/54;B29B13/06;B29B15/10;B29C33/38;C08L63/00;C08L79/00;B29K307/04;B29K309/08;B29L31/06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同恩 |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杂 纤维 复合材料 桅杆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桅杆的横截面形状设计芯模,芯模长度为4~12米;
步骤二、分别将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在80~100℃条件下干燥5.5~6.5小时,将经干燥处理的碳纤维按照59∶41的质量比浸渍于树脂混合液中20~30秒,得到浸渍碳纤维,树脂混合液占浸渍碳纤维总质量的17%~25%;将经干燥处理的玻璃纤维按照59∶41的质量比浸渍于树脂混合液中20~30秒,得到浸渍玻璃纤维,树脂混合液占浸渍玻璃纤维总质量的17%~25%;
步骤三、将芯模装在缠绕机上,将步骤二制得的浸渍碳纤维和浸渍玻璃纤维分别在芯模上逐层缠绕,共缠绕十二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用浸渍碳纤维缠绕,第一层顺着芯模的横向缠绕,其缠绕角度与芯模的轴向成90°,第二层在第一层基础上往返缠绕,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缠绕厚度之和为0.6毫米;第三层与第一层的缠绕方法和方向相同,第四层在第三层基础上往返缠绕,第三层与第四层的缠绕厚度之和为0.6毫米;第五层、第六层、第七层和第八层用浸渍的玻璃纤维缠绕,第五层与第一层缠绕方向成45°角,第六层在第五层基础上往返缠绕,第五层和第六层的缠绕厚度之和为0.6毫米;第七层与第五层的缠绕方法和方向相同,第八层在第七层基础上往返缠绕,第七层与第八层的缠绕厚度之和为0.6毫米;第九层、第十层、第十一层和第十二层用浸渍碳纤维缠绕,第九层和第十一层与第一层的缠绕方法和方向相同,第十层在第九层基础上往返缠绕,第九层与第十层的缠绕厚度之和为0.6毫米,第十二层在第十一层基础上往返缠绕,第十一层与第十二层的缠绕厚度之和为0.6毫米,每层均依次缠绕制成混杂纤维复合材料体;
步骤四、将步骤三制成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体放在固化炉中加热固化;
步骤五、拆除芯模后即得到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毛料,去除毛料两端的加工长度,去除毛刺,即得到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芯模的材质为玻璃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树脂混合液是由环氧树脂与间苯二胺的乙醇溶液按100∶21.7的质量比配制,树脂混合液的粘度控制在0.35~1.0Pa·s范围内,其中所述间苯二胺的乙醇溶液由乙醇和间苯二胺按1∶1的质量比配制,步骤四中加热固化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40-50℃条件下固化3小时,然后在80℃条件下固化2小时,最后在120℃条件下固化2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树脂混合液是将环氧树脂与氰酸酯树脂按4~7/3∶1的质量比溶于间苯二胺的二氯甲烷溶液中配制而成,树脂混合液的粘度控制在0.35~1.0Pa·s范围内,所述的间苯二胺的二氯甲烷溶液由二氯甲烷和间苯二胺按1∶1的质量比配制,步骤四中加热固化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在120℃条件下固化2小时,然后在180℃条件下固化2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树脂混合液是将环氧树脂与氰酸酯树脂按4~7/3∶1的质量比溶于间苯二胺的1,2-二氯乙烷溶液中配制而成,树脂混合液的粘度控制在0.35~1.0Pa·s范围内,所述的间苯二胺的1,2-二氯乙烷溶液由1,2-二氯乙烷和间苯二胺按1∶1的质量比配制,步骤四中加热固化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在120℃条件下固化2小时,然后在180℃条件下固化2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的干燥温度为90℃,干燥时间为6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的每层缠绕速度不超过0.9m/s,缠绕张力每两层递减一次,缠绕张力递减数值每次为10~20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158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