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64042.0 | 申请日: | 2009-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 发明(设计)人: | 吴荣锋;王红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15/00 | 分类号: | E04G15/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 地址: | 471013***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拆卸 桥梁 空心 钢制 内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
背景技术
目前的桥梁建筑中所使用的空心梁内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气囊,当 空心梁浇注完成后,将气囊中的空气排出,然后将气囊取出;使用中发现橡胶 气囊在浇注空心梁过程中存在符膜的不足,降低了梁体的质量,存在极大的隐 患;另一种是钢制内膜,其在使用中空心梁浇注完成后,钢制内膜的取出非常 困难;给施工造成一定的难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 内膜,该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通过各个角部的圆弧设计,并利用上膜 板两侧设置活动合页式闭合机构可轻松的取出内膜,本设计可以提高内膜的使 用率,有效地加快施工进度;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施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包括用于各个角部易脱模部位的弧形 设置,用于内膜闭合的转轴机构,用于内膜支撑定位的支杆结构;所述的用于 各个角部易脱模部位的弧形设置,包括两侧上模板与两侧下模板之间的弧形连 接位、下端带弧形头模板与两侧下模板之间的弧形连接位,所述的弧形连接位 设置为向外弧形凸起,所述向外弧形凸起为两侧上模板与两侧下模板的外侧端 部的弧形连接位,其中弧形连接位的外弧形凸起占整个弧形连接位的圆周周长 的30%~55%之间;所述的用于内膜闭合的转轴包括上模板、两侧模板和转轴, 所述的上模板与两侧的两侧上模板连接位分别设有转轴;所述的用于内膜支撑 定位的支杆结构包括定位拉杆、伸缩杆及调节机构A,定位拉杆的上端的端部 定位头连接上模板下部面的拉杆座,伸缩杆的下端的端部定位头连接下端带弧 形头模板的拉杆座,在定位拉杆与伸缩杆的插合部位设有调节机构A,所述的 水平支杆两端分别设有调节机构B,两调节机构B的外端由卡具分别卡接伸缩 杆。
所述的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所述的上模板一侧的两侧上模板、 两侧下模板、弧形连接位、下端带弧形头模板及弧形头可以设置为一体。
所述的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在上模板的中部设有上模板天窗。
所述的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所述的上模板天窗设置为两个半个 方形或一个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的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所述的上模板天窗至少设置为半个 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的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所述的下端带弧形头模板的下端设 有弧形头。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越性;
所述的易拆卸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本设计考虑到了支撑强度的需求在 内膜内部安装了多个支撑体,可以满足施工需求;并通过在两侧上模板与两侧 下模板之间设置的弧形连接位、下端带弧形头模板与两侧模板之间设置的弧形 连接位使两侧的各个模板在定位拉杆的调节机构A回收过程中实现无阻力脱离 桥梁的混凝土;本发明各个角部的圆弧设计克服了直角挂混凝土的缺陷;在上 膜板两侧设置的活动合页式闭合机构可轻松的取出内膜;通过上述设计本发明 可以提高内膜的使用率,有效地加快施工进度;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 实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试图。
图3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在图中:1、弧形连接位;2、转轴;3、上模板;4、弧形头;5、定位拉杆; 6、调节机构A;7、两侧上模板;8、两侧下模板;9、水平支杆;10、卡具; 11、伸缩杆;12、下端带弧形头模板;13、端部定位头;14、调节机构B;15、 上模板天窗;16、底膜;17、混凝土;18、钢筋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桥梁空心梁的钢制内膜卸模具时有效的减少作 业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4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