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控制大棚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26185.2 | 申请日: | 2009-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8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杰;宋方方;姚俊俊;冯军;秦志林;章国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4 |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 雷 |
| 地址: | 2260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控制 大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大棚。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节能节水与环保已经成为主流。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能源的浪费到处可见,充分利用能源已经成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第三能源的充分利用,也早就被提上了章程,目前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还是较低。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传统温室大棚并没有对太阳光进行充分利用,当晚上大棚内的温度太低时,人们只能通过电加热设备给温室大棚增温,以达到恒温效果,这就是一种能源的浪费;同时,绝大多数的温室大棚都没有储水功能,当雨季到来时,水资源只能白白流掉,而旱季到来时只能再用地下水或从水源取水来灌溉,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双重浪费。目前的大棚很少有高科技投入进来,只是通过人工来控制大棚的环境,这样并不能使大棚内的作物处在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而且浪费了人力资源,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节能、节水和节省人力的智能控制大棚。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智能控制大棚,包括大棚本体,其特征是:大棚本体四周设置雨水收集器,在雨水收集器的下方土壤中设置蓄水池,蓄水池通过灌溉水泵与水塔相通,水塔与向大棚中作物灌溉的滴管网络连接;蓄水池中设置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液体流出管与热交换泵连接,热交换泵与设置在大棚本体顶部的出液管连接,大棚棚顶采用双层中空管薄膜,大棚棚顶两侧设置进液管,进液管与热交换器的液体流进管连接,大棚棚顶双层中空管薄膜中的中空管两端分别与出液管、进液管连通;大棚中设置吸热装置,吸热装置通过热水循环泵与蓄水池相通。
蓄水池与明渠相通。
水塔与滴管网络之间设置控制滴管水流速的电子阀。
本发明结构合理,节能、节水和节省人力。本发明热交换系统负责收集太阳能,并将太阳能储存在比热大的水中,以保证大棚恒温和供大棚管理人员使用。其工作原理是先由泵从热交换器中将特殊流体(指吸收热能较好的颜色液体)抽取到大棚顶部的取热单元中,取热单元为具有透明毛细管的熟料薄膜,经过采集热能后,载着热能的流体通过管道重新回到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放在密封水池中,达到最大效率的热能转换,这样周而复始,水池中的液体温度便得到一定的提高,也就把能量保存起来。
灌溉网络是由若干水收集器、储水池、水塔和滴管组成。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干旱,年降水量在500-800毫米,而且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此时河水暴涨,河流易泛滥成灾;而每年的春、冬两季少雨,常有干旱。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大棚地下储水池,以实现节水目的;其工作原理:夏季水源充足的时,通过雨水收集器收集露天雨水存入水池(或明渠补给),在干旱天气时利用储存的水资源来维持大棚运作。在灌溉时,我们采用先将水通过泵机输送到水塔上,然后水经过管道到达大棚中的滴管,进行作物灌溉。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泵机强负荷的工作,提高寿命并大大减少能源损耗,灌溉网络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系统控制网络由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多个监测传感器组成,传感器收集大棚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和光强)、水池及水塔的水位信息,然后将这些数据数字化,传给处理器,最后经过分析处理,处理器给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例如当水塔水位不足时,处理器并及时通知水泵进行补水操作。
整个系统智能化程度高,基本上可以无人值守。系统不但可以减少人力的开销,还大大节省了能源、水源的消耗,最重要的是它具有相当强的抗干旱能力,可以在我国干旱地区大规模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灌溉系统体系结构图。
图2是储能系统体系结构图。
图3是热水循环系统体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智能控制大棚,包括大棚本体1,大棚本体四周设置雨水收集器2,在雨水收集器的下方土壤中设置蓄水池3,蓄水池通过灌溉水泵4与水塔5相通,水塔与向大棚中作物灌溉的滴管网络6连接;蓄水池中设置热交换器7,热交换器的液体流出管8与热交换泵9连接,热交换泵与设置在大棚本体顶部的出液管11连接,大棚棚顶12采用双层中空管薄膜,大棚棚顶两侧设置进液管13,进液管与热交换器的液体流进管14连接,大棚棚顶双层中空管薄膜中的中空管18两端分别与出液管11、进液管13连通;大棚中设置吸热装置15,吸热装置通过热水循环泵16与蓄水池3相通。蓄水池与明渠相通,当水量不足时可以通过明渠来补充水。水塔与滴管网络之间设置控制滴管水流速的电子阀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61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出轴处呈修正转速的动力传动齿轮箱及对应的操作方法
- 下一篇:水处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