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核抗体阵列检测方法及阵列检测试剂盒和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22141.2 | 申请日: | 2009-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克生;杜惠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克生 |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58;G01N33/577;G01N33/5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30050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核 抗体 阵列 检测 方法 试剂盒 制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诊断、检测结核抗体的阵列检测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结核抗体阵列试剂盒和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各种资料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感染了结核菌。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年死亡人数超过150万。为此结核成为2000~2001年WHO防治传染病的重点控制对象。2000年12月20日卫生部公布了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结核病情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甚至有蔓延的趋势。据调查全国有1/3以上人口感染了结核菌,其中有10%的人已经发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在未来十年内,可能有3000万人感染结核。目前我国传染性结合患病率为157.8人/10万,且呈蔓延趋势,现已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5万人。
控制结核病的重点是监控痰涂片阳性结核病患者,使发病患者及早得到治疗。对结核菌感染者进行早期监控和治疗防止发病。
目前诊断结核的方法主要有:痰涂片结核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结核杆菌抗体检测等方法。在上述方法中痰涂片方法的特异性最高达100%,但敏感性低为22.2%。结核菌素实验(PPD试验)敏感性有所提高,但存在特异性差;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虽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推广有一定困难,而且试验仪器设备昂贵,对操作人员和环境要求高,人为误差较大。结核杆菌抗体检测的敏感性高达60%~80%,但也同样存在特异性不高的问题。因此,在结核的诊断中,几种方法可以相互配合。
在上述几种方法中相比,结核抗体检测方法比较简便,快速。有利于结核 早期诊断,但单一抗原检测敏感性有限。目前临床已经应用的结核抗体检测方法有酶联法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但ELISA法实验过程需要2~3步,结果判定需1~2小时,而且需要专门实验设施和专业操作人员。
本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核抗体阵列检测方法,该方法为“一步法”、多靶点、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无需专门设施。其特点在于应用两种具有互补作用的抗原作检测抗原,其敏感性大于单一检测抗原,适用于结核病的临床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为了一种结核抗体阵列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为结核抗体检测提供一种简便、快速、多靶点的“一步法”阵列检测试剂盒,利用该试剂盒检测结核抗体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速度快,操作简便,无需专门设施,其敏感性大于单一检测抗原。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核抗体阵列检测试剂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便、稳定性好、重复性好。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结核抗体阵列检测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将胶体金标记的抗人球蛋白IgG载于玻璃纤维或无纺布载体上,并在与胶体金载体相连的硝酸纤维膜(NC)载体上包被由2种基因工程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形成的2条检测线和由抗鼠IgG抗体形成的控制线;(2)取人血清滴于胶体金标记的载体上,如血清中有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则在检测载体上形成至少一条检测线,检测载体上控制线及1条或2条检测线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结核抗体阵列检测诊断试剂盒,试剂盒由检测卡和样品稀释液组成。 检测卡由检测条和塑料卡盒组成,检测条安装在塑料卡内。
所述的检测条是在衬板上设有加样端吸水层、检测层和吸水端吸水层,在检测层和加样端吸水层之间设有金标抗人IgG抗体层。在检测层上包被有由2种基因工程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形成的2条检测线和由抗鼠IgG抗体形成的控制线。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结核抗体阵列检测诊断试剂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金标抗体层和检测层及其上包被控制线和检测线的制备,以及检测条和检测卡的组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克生,未经李克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21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