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结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127668.5 | 申请日: | 2008-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7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保罗·纳瓦;安德烈亚斯·沃尔法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弗莱戈太阳能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11/00 | 分类号: | F16B11/00;F24J2/5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两个待连接部件进行永久性机械连接的连结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将要连接的部件排列和固定在所需连接的相对位置上,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技术。众所周知,通过螺纹和铆钉连接的方法可以将已经排列和固定好的部件连接起来,此时要通过设计槽位或是专门配套的凹槽来实现调节功能,这样的设计能够带来非主动的锁定,也就是通过摩擦力实现连接。此时可以用带螺纹件的调节设备,通过额外提供的连接件来实现线性拉伸和压缩调整运动以及旋转补偿运动。不希望出现的缝隙可以通过垫加补偿元件,如夹铁、调节箔片或垫板来消除。利用夹持调节元件,如夹持套管,可以实现旋转和/或线性补偿连接。对于大面积的粘结结合,在粘结表面之间能够进行相对运动的范围内可以实现公差补偿的连接方式。
在上述方法中,当所需连接的部件在其尺寸上存在公差偏移量时,则会出现问题,为此在将连接部件排列到与其它连接部件的相对连接位置时必须进行公差补偿。由于连接部件在空间上的位置是自由的,因此就会有六个自由度或者六维的调整方向或者说在必要的情况下具有进行公差补偿的可能性。在那些已知的方法中,这只能通过某一单一步骤反复、连续的同时进行或是依次完成来实现。在通过夹持和/或摩擦力实现的机械连接中,部件之间产生的应力会引发或形成不希望出现的形变。另外,在施加夹紧力的时候,与其它部件排列好的连接部件还存在滑动的风险,比如因为连接部件出现了弹性形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和简化的连结方法,从而能对连接部件的尺寸偏差进行补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将两个连接部件进行永久性机械连接的连结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将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件精确对准至一连接位置,以在连接部件的连接表面之间形成连接间隙;
b)在所述连接位置上对连接部件进行至少是临时性的固定;
c)在连接间隙中填充液体连接介质;以及
d)使连接间隙中的连接介质凝固以形成永久性连接,该连接形成内聚力和粘着力,并能传递连接部件之间产生的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介绍了一种将两个连接部件进行永久性机械连接的连结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1)提供一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具有一容器,所述容器中包含连接表面并填充有液体连接介质;
b1)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一第二连接部件精确对准至一连接位置,使第二连接部件的连接表面浸入到第一连接部件的容器内的液体连接介质中,并在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件的连接表面之间形成连接间隙;
c1)在所述连接位置上对连接部件进行至少是临时性的固定;
d1)使连接间隙中的连接介质凝固以形成永久性连接,该连接形成内聚力和粘着力,并能传递连接部件之间产生的力。
从属于权利要求1和4的从属权利要求体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改良。
本发明所提供的连结方法可以传递力,并且尤其适用于那些需要在一特定的相对位置,即连接位置,与另一部件精确连接的连接部件,还尤其适用于那些连接表面配合精度不高的连接部件。两个连接部件间所需获得的装配精度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准,以及必要时通过在连接位置进行至少临时性的固定,比如利用相应的夹持元件,来实现的;而无应力的连接则是利用初始为液态而后凝固的连接介质实现的。此处,连接部件的连接位置在连接介质凝固的过程中没有改变,因此该连接位置在连接介质凝固后也不会改变。由于连接部件尺寸不精确而产生的部件公差仅仅会导致连接部件间的连接间隙在尺寸上变大或变小,但是采用本方法通过液体介质在凝固的过程中适应相应的几何条件可以完全补偿掉尺寸偏差,并在连接部件之间产生具有内聚力和粘着力的连接。因此,综上所述,利用初始液态而后凝固的介质所提供的无应力连接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在装配单独的连接部件以构成高精度结构或整体部件的过程中补偿部件公差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弗莱戈太阳能公司,未经弗莱戈太阳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276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