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16360.3 | 申请日: | 2008-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0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宫内邦夫;后町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L3/08 | 分类号: | F16L3/08;F16L3/22;B60R16/08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配管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将例如燃料用配管等各种配管支承固定在车体的地板下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例如在汽车等车辆中采用一种螺柱固定配件,能够将像燃料液和制动液等这些流体流通的燃料用配管及制动用配管等安装在车体的地板下的规定位置(参照特开平11-93932号公报(段落0002、图6)。参照中全文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图1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配管安装结构,是利用焊接等将截面大致T字状的螺柱的头部直接固定在车体面板的底面,将固定在所述车体面板上的螺柱贯通插入夹紧构件上形成的卡扣用孔部中,往所述螺柱上装上所述夹紧构件,从而利用设置在所述夹紧构件上的保持部将所述各种配管保持在车体的地板下。
然而,所述图12所述现有技术中的配管安装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在车体的地板下保持的配管内流通的流体的脉动作用而发生振动与噪音等,该振动与噪音通过保持配管的夹紧构件、螺柱及车体面板,传递与传送给乘客。
另外,为了抑制所述振动与噪音的传递与传送,考虑不将所述螺柱直接固定在车体面板的底面上,而是采用例如没有图示的托架等其他构件支承所述夹紧构件,不过,在利用所述托架等其他构件支承夹紧构件之际,必须确保所述托架等其他构件本身的刚性。
从而,期待一种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能够提高保持在车体的地板下的配管安装部刚性。
另外,还期待一种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能够降低从保持在车体的地板下的配管安装部到室内的声响灵敏度(以下称为安装部声响灵敏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进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种能够提高保持在车体的地板下的配管安装部刚性、降低安装部声响灵敏度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直至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如下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
一种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是安装在车体的地板下、至少用来支承固定配管等长条物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固定所述长条物的夹紧构件;将所述夹紧构件固定在所述车体的地板下的螺柱;安装所述螺柱的螺柱安装构件;和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地板下的地板下结构构件,所述螺柱安装构件和所述地板下结构构件在与车体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连结成闭截面形状而构成。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柱安装构件和车体地板下底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下结构构件固定在车体上,所述螺柱安装构件配置在所述车体的地板下和所述地板下结构构件之间。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安装构件包括托架,所述地板下结构构件包括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与车体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具有开口部的框架构件,并且,构成为所述框架构件的开口部由所述托架封闭而成的闭截面矩形状。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由沿车宽方向的框架构件的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双支承。
所述本发明的各方面及效果、还有其他效果以及更进一步的特征,根据参照附图后述的本发明的例示性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的局部切掉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的概略纵截面图。
图3A是图2的沿Y-Y线的纵截面图。
图3B是图2的从Z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比较例1及比较例2中频率与安装部声质量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比较例1及比较例2中频率与安装部声响灵敏度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的局部切掉立体。
图7是图6所示车辆用配管安装结构的概略纵截面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1的配管安装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2的配管安装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比较例3的配管安装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4的配管安装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配管安装结构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适宜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63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运载火箭的导引控制方法
- 下一篇:四唑基大环类C型肝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