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递送活性成分的粘膜生物粘附缓释载体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007431.3 | 申请日: | 2008-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6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 发明(设计)人: | 卡罗琳·莱马尔单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物联合制药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9/20;A61K9/22;A61K47/38;A61K47/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 欣 |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递送 活性 成分 粘膜 生物 粘附 载体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作用于粘膜表面的活性成分(active principle)的延长 和可控释放的生物粘附缓释载体。也公开了制备生物粘附系统的方法、 将活性组分(active ingredient)递送至哺乳动物的方法以及治疗、治愈或预 防多种医学状态的方法。
发明背景
植物来源的天然蛋白,如豌豆蛋白,以其营养价值高、易消化著称。 但是,还未曾将豌豆蛋白用于药物中。
粘膜是外胚层来源的内层,覆盖于上皮细胞中,并与吸收和分泌有 关。它们沿着接触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器官的各种体腔排列,如鼻孔、嘴 唇、耳、生殖器(genital area)、消化道以及肛门。以粘膜为特征的身体部 分包括,大多数呼吸道和全部胃肠道,以及阴道、子宫、阴蒂、龟头的 包皮和包皮的内侧。上文提到的粘膜中有许多分泌粘液,粘液是含有诸 如溶菌酶的抗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的胶状物,并且由悬浮于水中的粘蛋白 和无机盐组成。
与粘膜的生物粘附药物递送系统有关的一个问题是,粘膜光滑的特 性使得活性物质被冲掉或稀释,降低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以致给予的 药物不能有效地治疗迫在眉睫的医学状态。另一个问题是,在口腔中, 吃喝和讲话以及唾液的持续替换经常影响活性物质的递送。
口腔粘膜生物粘附递送系统在本领域内也是公知的,并用于治疗各 种医学状态。这些递送系统通常是由可溶于水的卡波姆(carbomer)或含有 玉米淀粉的不溶多聚体制成。通常,活性成分的递送发生在小于11小时 的期间内。因此,在这些药物递送系统中,载体必须一天替换至少两次。
例如,美国专利第5,643,603号描述了用于给药的生物粘附持续递送 载体组合物,该组合物是由预糊化的淀粉和合成的多聚体的混合物和药 物(0.1-5%)构成的,所述多聚体如聚丙烯酸、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 素、PVA、PVP以及PEG(95%)。可将这种生物粘附剂粘附于粘膜或牙 齿,并认为可在7小时的期间内递送药物。
另一种形式的生物粘附片剂描述于美国专利第6,248,358号中,在该 专利中,活性组分防水和并不受周围环境的破坏。这种片剂含有按重量 计为5-50%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按重量计0.5-25%的玉米淀粉、按重量 计为1-50%的乳糖、按重量计为0.5-10%不溶于水的交联聚卡波菲 (Polycarbophil)和按重量计为1-75%的卡波姆或卡波姆974P。这种水合的 可持续释放的片剂可以经由患者的鞘膜腔(vaginal cavity)或口腔(buccal cavity)将活性组分递送至血流。
生物粘附固体剂型描述于美国专利第6,303,147号中,该剂型含有 0.001-10%的活性组分;80-98%的预糊化淀粉;1-10%的形成亲水基质的 多聚体,所述多聚体如聚丙烯酸、卡波姆、羟乙基纤维素、HPMC、羧甲 基纤维素、PVA,或这些亲水多聚体的混合物;0.2-5%的硬脂富马酸钠和 0-1%的助流剂。其可以用于口腔、鼻、直肠或阴道给药。这些片剂的粘 附时间为约9个小时。
美国专利第6,916,485号描述了延长释放的治疗系统,含有10-2,000 mg活性组分,按重量计为50%的天然蛋白,按重量计至少为20%的乳蛋 白浓缩物,按重量计为10-20%的亲水多聚体、诸如玉米淀粉、乳糖或多 元醇的压缩赋形剂(compression excipients),以及按重量计为3.5-10%的碱 性金属烷基硫酸盐(alkali metal alkylsulfate)。这种系统是用于递送至粘膜 的粘膜粘附片剂。
所有上述已授权的专利都使用了卡伯波(carbopol)和淀粉或天然乳蛋 白或生物粘附剂,其在片剂的粘附中发挥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物联合制药公司,未经生物联合制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74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