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疑行为检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00339.4 | 申请日: | 2008-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2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 发明(设计)人: | 榎原孝明;马场贤二;丰岛伊知郎;板仓丰和;铃木美彦;高桥雄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 主分类号: | G08B25/00 | 分类号: | G08B25/00;G08B25/04;H04N7/18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玉顺;胡建新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疑 行为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使用摄像机等的光学传感器的可疑行为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开发出了利用由摄像机拍摄的影像(动画)来监视可疑者等的 监视系统。在监视系统中,提出了各种方式,例如,提案了使用基于立体 高阶局部自相关(Cubic Higher-order Local Auto Correlation)的特征量的 方式的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9272号公报
以往的监视系统,虽然能够在由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内,检测出异常动 作,但是不能从多个人中确定并识别出正在进行异常行为的可疑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定并识别出正在进行异常行为的 可疑者的可疑行为检测系统。
基于本发明的观点的可疑行为检测系统,具备:传感器单元,用于检 测监视对象的移动位置;移动轨迹取得单元,根据上述传感器单元的输出, 取得上述监视对象的移动轨迹信息;行为识别单元,使用通过学习与移动 轨迹对应的行为而取得的学习信息,根据由上述移动轨迹取得单元取得的 移动轨迹信息,识别上述监视对象的行为状态;判定单元,根据由上述行 为识别单元识别出的行为状态,自动地实时地判定上述监视对象的可疑行 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疑行为检测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框 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系统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轨迹合并部及行为识别部的具体结 构的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行为识别部中的学习方法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行为识别部中的学习方法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行为识别部中的步行轨迹的指定方法 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可疑行为检测系统的处理顺序的流程 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下面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系统的基本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可疑行为检测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如图1所示,系统1由多台立体摄像机(Stereo Camera)10、可疑行 为检测装置20构成。立体摄像机10作为传感器进行动作,该传感器用于 检测作为监视对象的人的移动位置。立体摄像机10由配置在包含上下或 左右的不同的视点的多个摄像机组合而成,将拍摄的影像传送到可疑行为 检测装置20。这里的多台摄像机也可以是在分开的位置上配置的两台摄像 机。
另外,作为传感器,除了立体摄像机10之外,也可以使用红外线传 感器11、激光传感器12等光学传感器。
可疑行为检测装置20由计算机系统构成,具有由CPU及软件实现的 移动轨迹取得部21及行为识别部22的功能要素。移动轨迹取得部21,具 有对从立体摄像机10传送来的影像进行图像处理(立体图像处理)的功 能,根据该图像处理结果生成表示监视对象的人的移动轨迹的移动轨迹信 息。这里,人的移动轨迹如后面所述的那样,相当于人在步行移动时的步 行轨迹。
移动轨迹取得部21根据从多个立体摄像机10传送来的影像而生成移 动轨迹信息,该移动轨迹信息是合并了与立体摄像机10的拍摄范围(监 视区域)对应的各个移动轨迹后的移动轨迹信息。在该合并后的移动轨迹 信息中,如下所述,含有表示连结(连接)了各个监视区域及非监视区域 的移动轨迹的信息。
行为识别部22存储有预先通过对应移动轨迹进行学习从而取得的学 习信息,使用该学习信息,根据从移动轨迹取得部21发送来的移动轨迹 信息,判定监视对象的人的可疑行为。
(系统的具体结构及作用效果)
图2是用于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系统的具体例的图。
这里,假设将本实施方式的可疑行为检测系统1应用于监视建筑物内 通道的监视系统的情况。该系统中,如图2所示,将通道设定为由4台立 体摄像机10-1~10-4进行监视的监视区域200、210、220、2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3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