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235147.9 | 申请日: | 2008-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64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朱艳红;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B67/06 | 分类号: | F02B67/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阳行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大庆 |
| 地址: | 241000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附件 皮带 驱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汽车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的传动皮带为普通多楔带,需要外加自动或手动张紧器产生的张紧力来对皮带实施张紧。不足之处是,发动机结构不够紧凑、性能不够稳定,而且还增加了成本,对附件系统的噪声、震动和强度都有影响,从而影响整车的舒适度。目前,电子助力转向配置现在被众多汽车生产厂家所应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来源于电子助力转向泵,如果应用电子助力转向泵自然而然需将机械动力转向泵去掉。而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在常规设计开发中,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往往不是单独用一根皮带来被驱动的,而是和其它附件的带轮一起用一根皮带来被驱动,没有考虑整车需求匹配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如果整车需求需要切换电子助力转向泵的话,就要对现有的发动机附件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开发,这样,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在解决发动机结构不够紧凑、性能不够稳定的技术问题同时,考虑整车需要切换电子助力转向泵时的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包括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交流发电机带轮、惰轮、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及第一多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轴带轮是双层带轮。所述的第一多楔带是弹性多楔带。并设置弹性的第二多楔带;所述的第一多楔带依次绕紧所述的曲轴带轮一层、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交流发电机带轮及惰轮;所述的第二多楔带绕紧曲轴带轮另一层与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
所述的空调压缩机带轮、交流发电机带轮分别布置在曲轴带轮两侧,所述的水泵带轮布置在曲轴带轮上方;所述的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与交流发电机带轮布置在曲轴带轮同侧。
所述的惰轮布置在所述的附件皮带驱动系统中间。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由于应用弹性多楔带来对各个附件带轮进行驱动,这样,在满足附件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了张紧机构,不但使发动机结构变得紧凑,而且也使发动机成本降低。与此同时,由于少了张紧机构,还能进一步解决附件系统长期存在的噪声、震动等严重影响整车舒适度问题。采用单独的弹性多楔带驱动机械动力转向泵,方便整车切换电子助力转向泵,大大减少了因改动附件系统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麻烦。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示意图。
图中:1.曲轴双带轮、2.空调压缩机带轮、3.水泵带轮、4.交流发电机带轮、5.惰轮、6.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7.第一弹性多楔带,8.第二弹性多楔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包括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2、水泵带轮3、交流发电机带轮4、惰轮5、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6及第一多楔带7。所述的曲轴带轮1是双层带轮。所述的第一多楔带7是弹性多楔带。并设置弹性的第二多楔带8。所述的第一多楔带7依次绕紧所述的曲轴带轮1一层、空调压缩机带轮2、水泵带轮3、交流发电机带轮4及惰轮5。所述的第二多楔带8绕紧曲轴带轮1另一层与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6。附件系统采用弹性多楔带传动,依靠弹性多楔带的弹性伸缩效应实现皮带自动张紧。
所述的空调压缩机带轮2、交流发电机带轮4分别布置在曲轴带轮1两侧,所述的水泵带轮3布置在曲轴带轮1上方;所述的机械动力转向泵带轮6与交流发电机带轮4布置在曲轴带轮1同侧。所述的惰轮5布置在所述的附件皮带驱动系统中间。
汽车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系统轮系布置计算:
1.通过静态布置计算确定惰轮和曲轴带轮之间的最小皮带股长、发电机带轮和惰轮之间的最长股长等等。
2.通过动态模拟计算确定介于发电机带轮和惰轮之间的皮带股和曲轴带轮缠绕的皮带之间的安全间隙;计算空调压缩机、交流发电机、水泵、动力转向泵四个功能附件带轮与皮带之间的打滑率、及各个带轮的径向载荷,附件系统的固有震动频率等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51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