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SIM卡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213209.6 | 申请日: | 2008-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20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 发明(设计)人: | 卢山;李世波;张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52 | 分类号: | H01R13/652;H01R12/22;H01R3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im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手机用户识别卡)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可传导静电的SIM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SIM卡(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手机用户识别卡)连接器是固定SIM卡,并借助电路载体的线路,如置于手机内部的印刷电路板上的线路,供给SIM卡触点的电气接触的装置。
为防止SIM卡由于瞬时静电或者累积的静电过大而导致失效,SIM卡连接器需要通过ESD(静电)测试,其ESD(静电)测试方法为:打开电池盖,取掉电池,直接对准SIM卡连接器位置空气放电,要求能够满足+/-15KV。
已知的一种SIM卡连接器,包括卡座,以及与卡座转动连接,并位于卡座上方的导电的盖子,卡座具有与手机中包含的设有接地触点或接外壳触点的电路载体相连接的导电端子,在盖子上设有一个传导静电的传导片,但是由于一个传导片与电路载体的接地触点或接外壳触点之间的连接不稳固,传导静电不充分,仍不能保证通过ESD(静电)测试,SIM卡可能由于瞬时静电或者累积的静电过大而导致失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传导静电的SIM卡连接器,以达到充分传导静电,有效防止SIM卡由于瞬时静电或者累积的静电过大而导致失效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SIM卡连接器,包括具有导电端子的卡座,以及与所述卡座转动连接,位于所述卡座上方的导电的盖子,所述卡座用于使SIM卡的触点与手机中设有接地触点或接外壳触点的电路载体相连接,所述盖子具有至少两个可导电的传导片,所述传导片在盖子闭合的状态下与上述电路载体的接地触点或接外壳触点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SIM卡连接器的盖子上设置了至少两个传导片,传导片在盖子闭合的状态下与手机中电路载体的接地触点或接外壳触点相接触。可充分传导SIM卡上的静电,满足ESD(静电)测试的要求,有效的保护了SIM卡。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有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SIM卡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SIM卡连接器的卡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SIM卡连接器的盖子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SIM卡连接器与电路载体接触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SIM卡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SIM卡连接器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SIM卡连接器卡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卡锁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至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SIM卡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SIM卡连接器包括具有导电端子13的卡座10,以及与卡座10转动连接,位于卡座10上方的导电的盖子20,卡座10用于使SIM卡的触点与手机中设有接地触点或接外壳触点31的电路载体30相连接,盖子20具有至少两个可导电的传导片21,传导片21在盖子20闭合的状态下与电路载体30的接地触点或接外壳触点31相接触。
盖子20在所给实施例中以导电的材料加工而成,在SIM卡连接器的盖子20上设置至少两个传导片21,可充分传导SIM卡上的静电,满足ESD(静电)测试的要求,有效的保护SIM卡。
盖子20的边沿区域延伸形成传导片21,也就是说,传导片21与盖子20为一体结构,是通过对盖子20五金冲压和弯曲形成的,由图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传导片21冲压弯曲成具有弹性的舌状,具有一定的弧度。
盖子20主平面相对的两侧边沿向下弯曲,利用边沿的变形在盖子20的下方可形成导槽22,用于固持SIM卡,这样,在盖子20闭合之前,根据盖子20上的附图标记40所示的SIM卡安放位置,将SIM卡插入盖子20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32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