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线水道散热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58281.3 | 申请日: | 2008-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172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 发明(设计)人: | 徐性怡;王震刚;王仁军;王玲华;周发文;吴镇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郡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2B15/02 | 分类号: | G12B1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 彦 |
| 地址: | 201107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线 水道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螺旋线水道散热器。
背景技术
大部分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在正常工作时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如不及时排出造成热量堆积就会使得设备温度急剧上升,不仅容易导致非正常工作,而且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因此散热装置是很多设备正常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部件。目前的散热装置,以风冷和水冷为多,水冷散热由于水的热容量大能携带更多的热量故散热效果较风冷为佳。目前的水冷散热,多以在元件外绕水道并在水道内通以流动水构成。或者采用单螺旋水道,如图1和图2所示,单螺旋线水道散热器,包括水道内壳体2、水道外壳体3、水道5和散热肋6,在需散热的热源1外固定有水道内壳体2,水道内壳体2和热源1紧密接触,水道内壳体2和水道外壳体3之间固定有一条螺旋型的水道5,水道5和水道外壳体3的一端连接处是进水口4,另一端连接处是出水口7,水道5螺旋的各牙之间垫有散热肋6。这种单螺旋水道散热器为了增加冷却水的流量,需要增加水道截面积,减小水道的水阻,这样就需要增加散热肋的间距,也就是说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散热肋的密度既有效散热面积,相反,为了增加散热肋的有效散热面积需要增加散热肋的密度,既减小水道截面积增加水阻,降低冷却水的流量,所以往往不能获得冷却水流量和散热肋面积同时最大的最优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元件表面积的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线水道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法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螺旋线水道散热器,包括具有由螺旋型散热肋相隔开的螺旋型水道的内壳体、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道外壳体,其结构为:所述螺旋型水道是双螺旋的,在相邻两个散热肋之间各自设有一条中间螺旋型散热肋,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内壳体上最外的一个旋状水道连通。
所述的螺旋线水道散热器,其结构为:所述螺旋型水道是3~6头螺旋的,在相邻两个散热肋之间各自设有2至5条间隔螺旋型散热肋,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内壳体上最外的一个旋状水道连通。
所述的螺旋线水道散热器,其结构为:所述中间螺旋型散热肋的壁厚小于螺旋型散热肋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待散热的元件插入内壳体的通孔中,冷却水从进水口流入通过螺旋型水道再从出水口流出,不断循环以达到冷却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多条螺旋型水道,充分利用了散热面积,能满足散热需要,能充分减小水阻,在外形尺寸散热肋宽度和水道通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改为双螺旋水道后,壳体剖面上散热肋的数量的增加使得散热肋散热面积增加了60%,从而大大增强了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单螺旋型水道散热器的剖视图;
图2是单螺旋型水道散热器的螺旋水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螺旋型水道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螺旋型水道时的螺旋水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螺旋线水道散热器,包括具有由螺旋型散热肋6相隔开的螺旋型水道5的内壳体2、具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7的水道外壳体3,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结构是:螺旋型水道5是双螺旋的,在相邻两个散热肋6之间各自设有一条中间螺旋型散热肋,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7分别与内壳体2上最外的一个旋状水道5连通。
根据散热需要,螺旋型水道5也可以采用是3至6头螺旋,在相邻两个散热肋之间各自设有2至5条间隔螺旋型散热肋,此螺旋型散热肋图中未注出,中间螺旋型散热肋的壁厚小于螺旋型散热肋6的壁厚,进水口4和出水口7分别与内壳体2上最外的一个旋状水道5连通。
使用时,将待散热的元件插入内壳体2的通孔中,冷却水从进水口4流入通过螺旋型水道5再从出水口7流出,不断循环以达到冷却作用。
如果待散热的元件体积较大,从而内壳体的外径也足够大,则内壳体上的螺旋型水道的条数还可以增加,以满足散热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郡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郡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82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