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抗菱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23282.4 | 申请日: | 2008-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70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范振合;孟宏;武会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F5/06 | 分类号: | B61F5/06;B61F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 宁 |
| 地址: | 100072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货车 转向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货车三大件转向架,特别是关于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抗菱结构。
背景技术
铁路货车三大件式转向架由两个侧架和一个摇枕组成。目前,国内铁路货车转向架的摇枕和侧架的连接方式普遍采用圆形螺旋弹簧连接,即通过弹簧定位于摇枕与侧架上对应位置铸出的圆簧圆脐,使侧架摇枕之间实现弹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转向架侧架有一定的自由度,具有优良的均载性能和良好的曲线通过性,使铁路货车对扭曲不平的线路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如果货车高速行驶在轨道上,转向架抗菱刚度较低,容易发生菱形变形。
另一种摇枕和侧架的连接方式为构架式,虽然它有较高的抗菱刚度,但缺乏灵活性,对扭曲不平的轨道线路适应性较低,因此均载性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铁道货车高速重载的需要,有效提高三大件式转向架抗菱刚度的铁路货车转向架抗菱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抗菱结构,其特征在于:摇枕的端部承载面为凸双圆弧,座放在所述侧架中央方框底部的凹双圆弧槽内,组成双圆弧配合结构;所述摇枕的凸双圆弧之间,双圆弧配合结构两侧,设置有两斜楔沟槽,两斜楔分别安装在所述斜楔沟槽中;所述两斜楔的底边分别压在两预压缩弹簧的上端,所述预压缩弹簧的下端设置在所述侧架的中央方框底部;所述斜楔的斜面配合所述摇枕端部的斜面。
所述摇枕与所述侧架间存在缝隙,满足在货车运行时所述摇枕相对于所述侧架的纵向滚动所需的空间。
所述预压弹簧为钢制圆柱螺旋形弹簧。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摇枕的端部设置两个凸起的圆弧,在侧架上设置两个与摇枕圆弧相匹配的圆弧凹槽,改善了转向架和车体的受力情况,当侧架发生菱形或八字形变形的时候,双圆弧配合结构可发挥定位作用,有效抑制侧架的变形。2、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双圆弧配合结构的两侧设置预压缩弹簧,预压缩弹簧上分别有斜楔,这样摇枕与侧架的纵向定位及牵引力可通过斜楔进行传递,增加了转向架的均载能力及曲线通过能力。本实用新型在提高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同时,还实现了摇枕与侧架的弹性连接,满足了铁道货车高速重载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摇枕端部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摇枕1、设置在摇枕1两侧的两侧架2、摇枕1与每一侧的侧架通过两预压缩弹簧3和两斜楔4连接。如图2、3所示,摇枕1的端部承载面为凸双圆弧5,侧架2中央方框底部有配合凸双圆弧5的凹双圆弧槽6,凸双圆弧5座放在凹双圆弧槽6中,组成双圆弧配合结构。在摇枕1的凸双圆弧5之间,双圆弧配合结构两侧,设置有两向摇枕1内部凹进的斜楔沟槽,两斜楔4分别安装在斜楔沟槽中。两斜楔4的底边分别压在钢制圆柱螺旋形预压缩弹簧3的上端,预压缩弹簧3的下端设置在侧架2的中央方框底部。斜楔4的斜面配合摇枕1端部的斜楔沟槽斜面,这样摇枕1与侧架2的纵向定位及牵引力可通过斜楔4进行传递,增加了转向架的均载能力及曲线通过能力。侧架2的立柱面安装有磨耗板6,摇枕1与侧架2间存在缝隙,满足在货车运行时摇枕1相对于侧架2纵向滚动所需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的斜楔4的材料为耐磨材料,如贝氏体球墨铸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预压缩弹簧3在摇枕1、斜楔4以及车体总重的作用载荷下变形,摇枕1的凸双圆弧5落于两侧侧架2的凹双圆弧槽6之中。当货车高速行驶时,转向架的两侧架2发生菱形变形或八字变形时,凸双圆弧5与凹双圆弧槽6发生相互作用,使两侧架2的变形受到抑制,增加了转向架的抗菱刚度。
当侧架2与摇枕1之间发生垂直于轨面的纵向滚动时,斜楔4的斜面与摇枕1的斜面5产生相对滑动,带动预压弹簧3产生收缩和拉伸的形变,这样摇枕1与侧架2的纵向定位及牵引力通过斜楔4传递,实现了弹性连接,达到增加转向架的均载能力及曲线通过能力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32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交通工具惯性能量的可变电源回收技术
- 下一篇:铜箔基材裁切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