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22439.1 | 申请日: | 2008-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21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 发明(设计)人: | 钟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阳 |
| 主分类号: | H01M10/18 | 分类号: | H01M10/18;H01M2/30;H01M2/02;H01M2/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芳 |
| 地址: | 100089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卷绕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
背景技术
传统的铅蓄电池制造工艺和技术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产及加工技术被不断地革新,新的技术和设备被不断地采用。目前已有的铅蓄电池通常采用传统平板式电池极板和相应的方型或长方型的电池壳。传统平板式电池的不足之处在于:传统的平板式电池通常只采用一对接线端子用于对外连接,在对外连接上不够灵活;由于平板式电池空间的限制,为了提高电池的容量和空间利用率,通常在每一电池内采用多个单片极板并联的方式,因为在单片极板上只采用一个极耳用于电池汇流端子的连接,汇流效率不高,电流分布不均匀,内阻较高,限制了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另外,因为极板是由铅或铅合金板栅制造而成,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因极板的膨胀和收缩容易容易出现极板弯曲或掉(脱)粉、在外部震动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等缺陷,如果通过提高极板厚度来提高机械强度,则因此增加了电池重量。这些传统的极板虽然可以满足对电池的一般使用要求,但不适合制造高倍率放电、尤其是30倍率以上放电的电池和对耐震动性能要求高的高功率铅蓄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从而提高了电极整体的电流密度的均匀性、电极活性物质利用率、汇流效率,以及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包括电池壳和设置在所述电池壳内的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一对极耳,所述极耳上设置有汇流排,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电池壳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开设有供所述接线端子伸出并与所述电池壳固定连接的接线端子口。
其中,所述电池壳包括壳体和壳盖,所述壳盖扣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的下部以及所述壳盖上开设有所述接线端子口。所述壳盖上设置有安全阀。所述壳体壳壁的厚度为0.5mm~8.0mm,所述壳盖壳壁的厚度为0.5mm~8.0mm。
所述接线端子为柱型金属件,所述柱型金属件的外壁设置有用于与紧固螺母圈相互配合的螺纹,所述柱型金属件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壁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外接螺丝杆相互配合的螺纹。
该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还包括橡胶套圈和紧固螺母圈,所述橡胶套圈和紧固螺母圈套设在所述单体电池的接线端子上,使所述单体电池与所述壳盖固定连接以及使所述单体电池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同时实现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接线端子口的密封。
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接线端子口是通过紧固套设在所述接线端子上的紧固螺母圈向所述橡胶套圈和电池壳施加压力实现密封,或者是通过紧固套设在所述接线端子上的紧固螺母圈向所述橡胶套圈和电池壳施加压力并使用密封胶的密封方式实现密封。
所述接线端子为铅制品、铅合金制品、铜表面包覆铅制品或铜合金表面包覆铅制品。
所述单体电池为圆柱型卷绕式单体电池。所述圆柱型卷绕式单体电池包括正极和负极,所述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包括设置有所述正极耳的正极板,所述负极包括设置有所述负极耳的负极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间设置有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离并吸附有电解液的隔板,所述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通过卷绕成为圆柱型卷绕式单体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中单体电池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一对设置有汇流排的极耳,提高了电极整体的电流密度的均匀性、电极活性物质利用率和汇流效率,从而在实际应用上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也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引出一对接线端子,在对外连接上更加灵活;采用卷绕式成型制备圆柱型电池,使电池整体受力均匀,避免了平板电池机械强度不够,在外部震动和使用过程中因极板的膨胀和收缩容易损坏的弱点,提高了电极的机械强度和抗震动性能;在接线端子与电池壳之间采用螺母紧固橡胶套圈方式实现密封,使电池结构更加简单,加工容易,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双电极式卷绕蓄电池的底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体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正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汇流排和接线端子的单体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壳体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壳盖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阳,未经钟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24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调天线移相结构
- 下一篇:带有规格色环标识的二极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