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悬浮填料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22384.4 | 申请日: | 2008-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44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 发明(设计)人: | 潘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坚强 |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58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水 净化 悬浮 填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浮填料,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悬浮填料。
背景技术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各种有害的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以及各种废弃放射性物质被人为地排入水中,并超出了水本身的净化能力,于是就发生了水污染。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因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是非常需要的。
目前,在生物膜法处理各种有机污水中,已经开发多种悬浮填料,如整体呈环形的环状悬浮填料、整体呈空心柱状的柱状悬浮填料、整体呈球形的球形悬浮填料等。
现有悬浮填料采用特制塑料和树脂制成,如由纤维丝球体、网格外壳和通心多孔柱体组成的球形填料。该填料已经面世十余年,比重接近1g/cm3,在水面上下浮动,使填料具有好氧、兼氧、厌氧等功能。但是该悬浮填料的比表面积较小,微生物附着力差。而且这种悬浮填料往往是运行初期效果较好,在挂膜后比重往往会超过1g/cm3,沉于水底,起不到运行初期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微生物附着在悬浮填料的附着能力不强,附着微生物种类少等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微生物附着力强,并且即使挂膜后也可以长期处于悬浮状态的用于污水净化的悬浮填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悬浮填料,包括支架和塑料丝,所述支架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簇塑料丝簇,所述塑料丝簇由若干根塑料丝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塑料丝为波浪状。波浪状可以增加表面积,塑料丝表面可以设有毛刺,增加粗糙度,增加微生物的附着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可以减少支架的用料,减轻支架重量,节约成本,同时更有利于填料悬浮在污水中,当然也可以采用轻质实心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空腔一端为开口,支架通过开口填塞有轻质泡沫塑料塞。增加轻质泡沫塑料塞可以减小填料的比重,长期可以悬浮在污水中而不沉入水底。
作为优选,所述每簇塑料丝簇中的塑料丝有30根至100根。每簇30根至100根保证其有适当的微生物附着体。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设有35簇至1000簇塑料丝簇。
作为优选,所述每簇塑料丝簇中塑料丝有75根,支架分布有60簇塑料丝簇。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为球形,球形更有利于在水中悬浮,且球形填料可以在污水中各方向旋转,充分地与污水接触,充分利用球形表面的每一簇塑料丝。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为椭球形。可以朝某个方向正反旋转,增加附着力。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为板状。
按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塑料丝形成塑料丝簇的均匀分布于支架上,所述悬浮填料的比表面积,而且悬浮填料本身又由具有立体空间结构的高分子合成塑料制成,在污水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物理化学性能,使所述悬浮填料的使用寿命长达十年以上,且塑料丝表面经特殊处理,如拉毛、弯曲等,容易挂膜,而且即使挂膜后确保比重也小于1g/cm3,可以使所述悬浮填料长期处于悬浮状态,同时该悬浮填料呈立体丝状结构具有切割气泡能力强、空间体积利用率大、溶解氧利用率高,无死区等特点,附着生物量大,附着微生物量丰富,脱膜快,剩余污泥产量低,难降解物质去除效果好,使填料永远具有好氧、兼氧、厌氧等功能,为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等附着创造关键微观环境,可以稳定去除BOD、N、P等物质。因其结构,可直接投加,无需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未填塞轻质泡沫塑料塞时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填塞轻质泡沫塑料塞后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悬浮填料,如图1、图2所示,由支架2和塑料丝5构成,所述若干根塑料丝5形成塑料丝簇1均匀分布于支架2外表面。同时,所述每簇塑料丝簇1中塑料丝5有75根,所述支架2分布有60簇塑料丝簇1。当然,图示中塑料丝5的根数只是示意而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坚强,未经潘坚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23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六味安消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 下一篇:具有绝缘连接介质的导电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