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17925.4 | 申请日: | 2008-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69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 发明(设计)人: | 曹铭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玉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J3/46 | 分类号: | G01J3/46;G01J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瑾;王黎延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色彩 测量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测量仪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色彩测量仪器的创新设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相关公布结构,如美国专利号:US 7262853 B2“色彩测量仪器”,其在外罩内部一侧设有呈垂直状态的照明系统,另侧倾斜一定角度设有感应器;该照明系统,包括:照明器、软管,上端连接到照明器,下端设置凸透镜,该凸透镜的中心线可对准样品;该感应器,包括:平凸透镜的中心线对准样品,非球状透镜设置在平凸透镜上方,光电二极管设置在该非球状透镜上端。
上述结构有如下待改进之处,即:照明系统的照明器直接经软管,再通过凸透镜后,将照明光线呈放射状照在样品上,此装置将造成照明区域位于中间区块的光照较强、越往外围光线越弱的现象,严重影响该照明区域照明光线的均匀度。此外,整体照明系统的设置与样品摆放位置呈直线,每当该照明系统启动后,便会吸收来自样品中心位置的反射强光,令该照明系统区域的温度迅速上升,导致该系统内部零件容易损坏。再者,该照明光线、凸透镜和样品三者呈直线的情况下,光线照射到样品后,呈渐次向外扩散形态反射而出,此现象会造成感应器直接接收到大部分来自上述光线照射到样品后的反射光,进而使得光电二极管接收影像信号后,有严重光斑形状,影像色彩失真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尺寸轻巧并准确地撷取到待测物颜色的色彩测量仪器。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色彩测量仪器包括:
照明系统,包括发光组件及导光管,该导光管的入光面设在发光组件的照明端,出光面呈倾斜角度照射在感测系统的感测平台;
感测系统,包括:供待测物放置的感测平台以及与感测平台间隔设置的集光装置;该集光装置依次包括:光圈;间隔设置在光圈上端的集光透镜组;设置在集光透镜组上端并隔离感测平台有效感测区域以外光线的视场光圈;间隔设置在视场光圈上端的匀光透镜组;设置在匀光透镜组上端并将色彩撷取分析进行亮度及色度调校且输出该分析信号的色彩感应器。
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该导光管的长度要足够长以达到能够均匀混合来自发光组件颜色不均匀的白光,并配置经由导光管出射光的中心线与感测系统的感测平台呈倾角状态,以避免反射光直接被感测系统所收集;据此,该照明系统仅运用一个发光组件作为光照的主要来源,有效减少照明组件数量的设置,对于整体构造而言,不但降低成本,还可缩小体积,此外,还可借由导光管的设计,有效达到减少照明组件的使用数量及分布设置的安排,使本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的整体机构尺寸实现最轻巧化。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感测系统具有可允许缩短或延长待测平台与集光装置之间的距离,仍可保持准确地撷取到待测物颜色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较佳实施例相对组设位置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较佳实施例相对组设位置的另一相对角度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较佳实施例相对组设位置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较佳实施例的相关投影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较佳实施例的相关投影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色彩测量仪器较佳实施例的光通量相对于物距关系图;
图7为一般色彩测量仪器的光通量相对于物距的关系图。
附图标记说明
照明系统10 发光组件11
导光管12 入光面121
出光面122 轴向中心线123
交集夹角b 感测系统20
感测平台21 集光装置22
光圈221 集光透镜组222
凸透镜2221 视场光圈223
匀光透镜组224 第一透镜2241
第二透镜2242 色彩感应器225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再配合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附图进一步说明如下,以期能使熟悉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人士,可以依据本说明书的陈述据来实施:
首先,请配合参阅图1至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色彩测量仪器,其主要包括:照明系统10及感测系统20;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玉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玉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79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