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管式热爆脉冲吹灰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8283.1 | 申请日: | 2008-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56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 发明(设计)人: | 曹义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高瞻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J1/00 | 分类号: | F23J1/00;F23J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三管式热爆 脉冲 吹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爆脉冲吹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管式热爆脉冲吹灰器。
背景技术
热爆脉冲吹灰器简称脉冲吹灰器,又名激波吹灰器、冲击波吹灰器、弱爆吹灰器、爆炸波吹灰器、爆震波吹灰器、爆震脉冲吹灰器等,最早由前苏联人发明,1988年传入我国,是由“瓦斯炮”演变而来的,其吹灰的基本原理是:使燃料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气在与烟道连通的脉冲发生器内点火爆炸,利用爆炸产生的压缩冲击波的“交变冲压吸拉效应”、“物理微爆效应”和高速脉冲射流的“吹扫效应”吹除锅炉受热面和烟道壁面上的各种积灰,同时兼具振动、声波和高温热解三种清灰效应。脉冲发生器又称激波发生器、冲击波发生器、爆炸波发生器、爆震波发生器、爆炸罐、脉冲罐等;脉冲发生器可以直接与烟道连通,也可以通过脉冲导管与烟道连通,脉冲导管又称发射管、喷管等。由于属于干式吹灰,且吹灰强度高、无死角、作用范围大、节能效果好、设备可靠性高、吹灰费用低廉,与传统的蒸汽吹灰比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不但已经普遍地用于锅炉尾部受热面代替传统的蒸汽吹灰,而且也开始被用于吹除工业炉窑内的积灰和结渣,甚至还被尝试用于静电除尘器的辅助清灰等其它场合。
热爆脉冲吹灰器在每次向脉冲发生器内充入燃料和氧化剂气体之前,通常要对脉冲发生器内腔进行吹扫。已有的热爆脉冲吹灰器既采用空气作为氧化剂,又采用空气作为吹扫介质,因而只有一条燃料管路和一条空气管路与混合器或脉冲发生器连接,这种热爆脉冲吹灰器只能采用氧化剂气体作为吹扫介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管式热爆脉冲吹灰器,这种热爆脉冲吹灰器可以采用氧化剂之外的气体作为吹扫介质。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三管式热爆脉冲吹灰器,主要包括脉冲发生器、燃料管路、氧化剂气体管路、吹扫气体管路、燃料开关阀、氧化剂气体开关阀、吹扫气体开关阀和点火器,燃料开关阀串接在燃料管路上,氧化剂气体开关阀串接在氧化剂气体管路上,吹扫气体开关阀串接在吹扫气体管路上,燃料管路和氧化剂气体管路是直接或通过混合管路与脉冲发生器的进口端连接的,吹扫气体管路是直接或通过燃料开关阀之后的燃料管路和/或氧化剂气体开关阀之后的氧化剂气体管路和/或燃料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管路与脉冲发生器的进口端连接的,点火器设置在脉冲发生器上或燃料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气管路上。由于增加了专门的吹扫气体管路,可以采用任何一种适合的气体作为吹扫介质,自然就可以不采用氧化剂气体作为吹扫介质了。
与已有技术比,本实用新型的热爆脉冲吹灰器由于设有吹扫介质专用的管路,可以采用更适合的气体作为吹扫介质;由于同时也具有了氧化剂气体专用的管路,又可以采用更适合的气体作为氧化剂;既可以采用更适合的吹扫介质,又可以同时采用更适合的氧化剂气体,从而为热爆脉冲吹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为了提高燃料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均匀度,燃料管路和氧化剂气体管路最好是通过混合管路与脉冲发生器的进口端连接的,在混合管路上最好还串接有专门的混合器。
为了将爆炸产生的高温燃烧产物吹扫的更彻底,吹扫气体管路最好是分别通过燃料开关阀之后的燃料管路和氧化剂气体开关阀之后的氧化剂气体管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的。
所述的燃料开关阀、氧化剂气体开关阀和吹扫气体开关阀可以是电磁阀、电动阀、气动阀,也可以是手动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给出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热爆脉冲吹灰器的示意图。
图中:1.脉冲导管,2.脉冲发生器,3.混合管路,4.点火器,5.热电阻,6.混合器,7.逆止阀,8.燃料开关阀,9.阻火器,10.吹扫气体开关阀,11.燃料管路,12.氧化剂气体管路,13.吹扫气体管路,14.逆止阀,15.氧化剂气体开关阀,16.逆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最佳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高瞻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高瞻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82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