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发光衣体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1172.8 | 申请日: | 2008-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90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兆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兆祥 |
| 主分类号: | A41D13/00 | 分类号: | A41D13/00;A41D27/08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凌 |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发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发光衣体,尤指一种安全性性能更高,将 被动式的防护改为主动式的防护的安全发光衣体。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进步,交通工具的发达,促使城乡距离大为缩短,随之 而来的却是每年不断增加的交通事故,在历年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中, 视线不佳、路况不良、车速过快、未保持安全距离...等,往往都会造 成交通意外,相对付出许多社会资源,消耗许多社会成本,究其原因, 主要是视线不良或注意力不集中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在夜晚中发生机 率高达七成,占了所有交通事故的最大宗,雨天时,能见度更差,安 全需求更严苛。
有些地方因腹地狭小,街道需要交通服务队的指挥,在指挥时都 有穿着反光背心,但仍是险象环生,尤其雨天,情况更加严重;但传 统被动式的反光背心所提供防护的安全性,安全防护显然是不够高 的,被动式的反光,是需要接受外来的光线才有办法反射光源,提供 给驾驶者是较慢的反应时间,造成驾驶者动作的时间不足,而酿成重 大交通事故,且灯光强弱、反光材质亦会影响效果,尤其雨天时车灯 会产生散光现象,使得反光效果更差。
唯有将被动式的防护改为主动式的防护,才可以增加驾驶者在有 效距离内做出动作,将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害减到最轻,甚至为零。
故习用反光背心在构造、功能上仍未臻至于理想。本设计人现为 技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基于上述及产品不断研究创新的理念,乃积极 潜心研发思考,经过无数次的设计实验,致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发光衣体,产生主动式的发光 警示效果,增加驾驶反应时间,以增进夜间值勤的交通勤务与路上施 工人员的安全。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如下方案以达上述目的:一种安全发光衣体, 包含有:一衣体;及数灯体,设于衣体;及一感应器,设于衣体;及 一主机,藉导线连接数灯体及感应器,设有控制板及电源装置,该控 制板包含有模拟转数字变频电路;以上述的组件,衣体穿戴于身上, 当车辆靠近至预定距离时,感应器接收车灯照射信号,驱动控制板, 将车灯光线转换为数字信号,使数灯体产生预定频率的闪烁,藉此产 生主动式的发光警示效果。
所述感应器为光敏电阻。
所述主机设有控制功能启闭的开关。
以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取代模拟转数字变频电路。
衣体设有将主机固设于衣体的固定带。
衣体设有黏扣部,以及至少一侧设有带体,该带体设有黏扣部, 藉黏扣部的相互黏扣,将衣体一侧开口束合。
衣体至少设有一反光部。
反光部为上下层状,并具备一容置空间。
数灯体为LED灯。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特别是于衣体上设数灯体、感应器以 及搭配一主机,当车辆靠近至预定距离时,感应器接收车灯照射信号, 驱动控制板,将车灯光线转换为数字信号,使数灯体产生预定频率的 闪烁(如车辆越接近闪烁越加快),藉此产生主动式的发光警示效果, 改善习用反光安全背心被动式安全的缺失,增加了驾驶的反应时间, 以增进夜间值勤的交通勤务与路上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而减少事故的 发生。
以下仅藉由具体实施例,且佐以附图作详细的说明,俾使贵 审查委员能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功能、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 认识。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的前侧立体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后侧立体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主机与衣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反光部的剖视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块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的数灯体发光的实施例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的部份灯体产生闪烁效果的实施例图;
图8系本实用新型可于车辆靠近时,使数灯体产生主动式闪烁 发光警示效果的实施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衣体 11网孔 12反光部
121容置空间 13黏扣部 14带体
141黏扣部 15固定带 151黏扣部
20灯体 30感应器 40主机
41导线 42控制板 43电源装置
44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兆祥,未经刘兆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11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