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活性焦炭气体净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79162.9 | 申请日: | 2008-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85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开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开元 |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立 |
| 地址: | 100036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焦炭 气体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性焦炭气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焦干法脱硫、脱硝技术常应用于工业燃煤锅炉烟气净化,也用于化工、冶金、玻璃、制药等领域的吸收塔内气体的净化处理。
<活性焦炭脱硫技术发展情况>
活性焦炭脱硫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以物理-化学吸附原理为基础的干法脱硫、脱硝技术,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过程和催化转换快的优点。吸附过二氧化硫的活性焦炭再生后可重复使用,再生后的二氧化硫还可制成硫酸、液体二氧化硫或单质硫等副产品。在欧美、日本等国家,这项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有了在很多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活性焦吸附法是德国BF公司在1967年开发的,而后日本三井住友引进该技术(其方案为错流吸收技术),由德国BF公司演变而来的WKV公司针对错流技术的缺点进行改进,发明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对流吸收技术。
<活性焦炭脱硫技术工作原理>
活性焦属炭系吸附剂,具有活性炭的特性。即活性焦本身即是吸附剂,又是催化剂,同时还可以用作催化剂载体。烟气经过活性焦吸附塔时,烟气中的SO2、NOX、O2、H2O及通入的NH3被吸附在活性焦孔隙中。在活性焦催化作用下,SO2和O2及H2O发生反应,最后以H2SO4形式附着在活性焦孔隙中;NO与O2及NH3反应生成N2,NO2与NH3反应生成N2,从而达到脱除燃煤烟气中SO2和NOX的目的。
<目前活性焦脱硫技术的两种形式>
目前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中存在的两种形式:一种是错流吸附技术,另一种是对流吸附技术。两种技术的吸附原理如下:
图1是错流吸附技术结构原理图,吸收塔顶部设有新鲜吸附剂进口24,吸收塔底部设有吸附饱和的吸附剂出口25,吸收塔左侧设有气体进口26,吸收塔右侧设有气体出口27。如图中所示,可将吸收塔内的吸附剂划分为三个区域,靠近气体进口26一侧的区域28内是吸附饱和度大的吸附剂;靠近气体出口27一侧附近、以及新鲜吸附剂进口24附近的区域29内是较为新鲜的吸附剂;靠近吸收塔下部的区域30内是吸附饱和的吸附剂。
错流吸附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早,气体在吸收塔侧面自左至右通过吸收塔,活性焦自上而下通过吸收塔,二者错流接触。优点是:进气面积大、气体在塔内空速低,床层阻力小,由于塔内不用设置进气、出气空间、活性焦储料和下料空间,因此吸收塔内空间利用率大。缺点:烟气从侧面进入活性焦床层,靠近烟气进口的活性焦首先发生吸附反应并最先达到饱和,烟气由左往右移动,活性焦的吸附饱和量依次减少,总的分布情况是活性焦的吸附饱和量从左往右依次减少,从上往下依次增大,在靠近烟气出口处一侧的活性焦吸附量较少,从而使排出的活性焦中含有一部分没有吸附完全的活性焦,这样部分新鲜的活性焦被排出,并送去再生,从而使活性焦循环量加大,循环量的加大也使耗电量和破损量加大,再生燃气量加大,造成能量浪费,另外由于下部的活性焦吸附量饱和量较大,脱硫效率较低,上面的活性焦由于比较新鲜,脱硫效率较高,而气体出口的总的脱硫、脱硝效率为上下位置效率的平均值,因此其脱硫、脱硝效率不如对流吸附效率高。
图2是对流吸附技术结构原理图。吸收塔顶部设有新鲜吸附剂进口24,吸收塔底部设有吸附饱和后的吸附剂放料口39,吸收塔下部设有气体进口26,吸收塔上部设有气体出口27,吸收塔内设有吸附剂床层33。如图所示的设备上还包括:活性焦吸附剂储仓31,吸附剂均匀分布装置32,吸附剂出料口和气体进口分布器34,吸附剂下料装置35,气体进口密封隔板36,出料控制器37,出料储仓3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开元,未经张开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91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波天线的包层
- 下一篇:用于检测液态氢容器中剩余量的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