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爆型高压软起动控制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61020.X | 申请日: | 2008-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27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菊标;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菊标 |
| 主分类号: | H02P1/28 | 分类号: | H02P1/28;H02P1/02;H05K5/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 伴 |
| 地址: | 200135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高压 起动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爆型软起动控制器,特别涉及一种高电压(6KV/10KV)、大功率(300KW-4000KW)的防爆型软起动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高危场合,如煤矿、化工厂,炼油厂等经常需要使用大功率电动机。而大功率电动机在起动期间的功率因数很低,电压波动明显,这将对电网造成极大危害。这种类型的破坏,会降低电网上其它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其次,当瞬变电压出现时,会使电动机产生震动、噪音以及过多的热量。同样,瞬变产生的浪涌,会使电网的用电效率严重下降,感性负载的电流损失增加。
在先技术中,高压软起动控制方案有以下几种:
1、自耦降压软起动。因为用户要求电机的起动转矩为额定转矩的56%,起动电流必须小于电机额定电流的2.5倍。鉴于自耦降压软起动是有级起动的,它难以实现起动过程的精确控制。
2、液态电阻软起动。液阻是一种由电解液形成的电阻,它导电的本质是离子导电。它的阻值正比于相对的二块电极板的距离,反比于电解液的电导率。电导率可以通过电解液浓度改变,极板距离可实时控制。液阻的热容量大。这两大特点(阻值可以无级控制和热容量大),恰恰是软起动所需要的。加上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优势即低成本使液阻软起动得到广泛的应用。液阻软起动的缺点:一是液阻箱容积大,软起动的重复性较差;二是需要有一套伺服机构驱动动极板,动极板通过软线导电本身就是安全隐患,动极板移动速度较慢,难以实现起动方式的多样化;三是液阻软起动装置需要维护,液箱中的水,需要定期补充,电极板长期浸泡于电解液中,表面会有一定的锈蚀,需要作表面处理(经验是3-5年一次);四是液阻软起动装置不适合于置放在易结冰的现场。另外它的液阻阻值不能实时控制,起动过程品质对使用环境温度的依赖性大,起动成功的风险大。存在的上述缺点使得该产品应用场合受到限制,一般用于低档产品的起动。
3、晶闸管软起动。晶闸管软起动,调节快速性好,闭环控制,起动方式的菜单化,与液阻软起动相比,它的体积小、结构紧凑,维护量小,功能齐全,菜单丰富,起动重复性好,保护周全。这些都是液阻软起动难以匹敌的。但是晶闸管软起动产品也有缺点:一是它的每个高压桥臂上都有三到四个晶闸管串联,同步触发是关键,解决不好就会造成控制失败;另外晶闸管的耐压均匀性问题,即它对每个晶闸管的一致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个别晶闸管参数发生变化或性能较差,都会导致软起动设备故障;二是对于绕线转子异步机无所作为;三是高压产品的价格太高,这几个缺点阻碍了晶闸管软起动产品的快速发展。
4、频敏电阻软起动。由于频敏器件本身不完全是电阻,因而功率因数比较低;其次,是调整不方便,调整的盲目性比较大,难以控制。
还有就是目前所有的高压软启动装置均不均有防爆功能,不能应用于如煤矿、石油、化工等高危险场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是提供一种克服在先技术中的问题,能够控制高压起动电流的防爆型高压软起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防爆型高压软起动控制器,包括隔爆型主腔体和隔爆型接线腔,所述隔爆型接线腔位于隔爆型主腔体的背面,在隔爆型主腔体的正面设置有隔爆门;在隔爆型接线腔内设置有若干穿入隔爆型主腔体内的隔爆型接线柱;在隔爆型主腔体内设置有高压软起动控制器,所述高压软起动控制器的进、出线通过所述的隔爆型接线柱接至隔爆型接线腔内,再通过隔爆型接线腔内的具有密封性能的喇叭型接口连接到高压电网和电动机。
所述高压软起动控制器,它包含主回路和控制回路以及可调电抗器,所述电动机和可调电抗器的高压侧串联在主回路中,可调电抗器的低压侧串联在控制回路中,所述主回路通过高压进线保护断路器接三相电源,在高压进线保护断路器与可调电抗器的高压侧之间还串联有起动接触器,并在可调电抗器的高压侧和起动接触器构成的串联支路上并联有一运行接触器;所述控制回路包括晶闸管组和控制单元,所述晶闸管组与所述可调电抗器的低压侧串联,晶闸管组触发极连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一PT从主回路中获取同步信号,以及两个CT从主回路中获取反馈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菊标,未经张菊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10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良的内切葡聚糖酶Ⅱ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聚类的搜索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