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空间火灾智能逃生指示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45869.8 | 申请日: | 2008-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61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茜;曾胜;廖艳芬;张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8B17/00 | 分类号: | G08B17/00;G08B5/36;G08B25/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 |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空间 火灾 智能 逃生 指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灾逃生指示装置,特别是涉及地下空间火灾智能逃生指示装置,具体是指一种将火灾自动报警器与疏散指示装置相结合的地下空间火灾智能逃生指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即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时期。地下空间因其外围是土壤或岩石,只有内部空间,与外界联系孔洞少、面积小,通风和换热主要依靠通风系统,一旦电气起火,或者货物、行李等可燃物受到高温加热发生阴燃,由于其排烟、排热性差,热烟很难排出,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快,较易出现“轰燃”,引发大规模、高强度火灾。同时地下空间火灾发生时不同于高层建筑,不能通过逃生器等各种有效方法逃离至地面或安全地带,只能通过楼梯等疏散通道疏散到地面,因此,地下建筑场所中人员的顺利逃离和疏散成为地下建筑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地下建筑疏散指示装置的有效性及疏散路线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与地面建筑有门、窗等与大气相通不同,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空气供给和烟气的排放完全依赖于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和通风系统,同时,排烟口又是人员的逃生通道,火灾发生时,地下建筑内浓烟一片,施救人员下去进行抢救必须配戴呼吸器,由于浓烟蔓延在逃生通道中,施救人员和逃生人员通常什么也看不见,灾情严重时灯光、红外装置等设备都无法照见现场,从而导致地下建筑火灾中人员逃生和施救非常困难。因此,使用先进的逃生指示装置,及时准确的启动报警设备,准确定位起火部位并形成最有利的逃生路线,同时给与语音提示,并发射无线信号,确保地下空间建筑人员的顺利逃离及消防人员的及时扑救。
传统的逃生指示装置功能单一,大多数地下建筑逃生指示装置只有逃生指示标志或逃生指示标志和语音提示,其缺点是火灾发生时产生大量浓烟,受困人员根本看不清指示标志,而且当逃生人员发现火灾发生时,现场往往一片混乱,语音提示一般作用不大。近年来,逃生指示装置有所改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了逃生指示灯,但是效果还是不很理想,其缺点是当某一出口或逃生路径被堵后,逃生装置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逃生路线,正确指引受困人员逃生,同时,当受困人员出路全部被堵后,救灾人员无法及时准确的探测到其具体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逃生指示装置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供一种准确、高效,并具有集报警、语音、指示、定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空间火灾智能逃生指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下空间火灾智能逃生指示装置,包括火灾信号探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智能疏散控制器、监视器、感应发报器、光闪烁指示灯、报警设备;所述火灾信号探测器通过模数转换器与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数模转换器之一与所述报警设备连接,火灾报警控制器还通过信号传递装置与智能疏散控制器连接,所述智能疏散控制器通过数模转换器之二分别与所述感应发报器和光闪烁指示灯分别连接,智能疏散控制器还与监视器连接;所述智能疏散控制器为带有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器的计算机。
所述报警设备包括消防联动控制器、火警电话、应急照明和防排烟系统。
所述火灾信号探测器包括光电感烟探测器、智能感温控制器、智能感烟感温复合控制器、智能感烟感CO复合控制器。
所述感应发报器还与手动发报按钮连接。
所述感应发报器由感应单元、无线发射单元、语音单元和处理单元四部分组成,所述感应单元为感应遮断器、红外线感应装置或热感应装置;所述无线发射单元为智能无线信号发射器;所述语音单元为语音集成功放电路,所述语音集成功放电路包括功放集成模块,功放集成模块分别与扬声器和发光二极管连接;所述处理单元为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感应单元、无线发射单元和语音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包括:
(1)采用所述火灾信号探测器对地下空间进行火灾信号探测,所述火灾报警控制器对所述火灾信号探测器探测到的火灾信号进行录入、处理和判断。
(2)判断得出火灾发生后,所述火灾报警控制器对火灾发生位置进行定位,将定位信号传输给所述智能疏散控制器,并对火灾发生位置进行同步监测,同时启动报警设备,采取灭火措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58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