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34915.4 | 申请日: | 2008-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42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廖启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2/32 | 分类号: | H01R12/32;H01R43/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的多接触点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LGA(Land Grid Arrary)电连接器插座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典型的LGA电连接器插座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孔。各种用于LGA电连接器插座的导电端子可见于美国专利第5,092,783号、第4,354,729号、第6,257,899号及第5,653,598号中。通常,此类导电端子包括设置于顶部的单一接触部及设置于底部的单一焊接部。单一接触部向上延伸出电连接器插座上表面,以与芯片模组上对应接触垫片相接触。单一焊接部向下延伸出电连接器插座下表面,以与印刷电路板上对应焊接垫片相焊接。因此,利用单一接触部可实现芯片模组与印刷电路板间的电性连接。
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适用于LGA电连接器插座上的导电端子的设计越来越朝小型化及密集化的趋势发展,芯片模组及印刷电路板上的垫片也相应的增加,导致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成本增加。因此,业界推出一种多接触点的电连接器端子,如中国专利第2588583号所揭示的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有设置于导电端子底部的焊接部,焊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臂,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设有第一接触部以与芯片模组接触,焊接部的另一端设有一对第二弹性臂,每一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设有第二弹性部与芯片模组接触。因此该导电端子可达成芯片模组的三个接触垫片与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焊接垫片的电性连接。
然而,此类电连接器端子的设计在制造性的限制下,必须为模具保留让位的空间或是为了让手臂能够独立,多接触点的弹性臂间都必须在横向或者纵向方向上保留一定距离的间隔,这样的设计使得端子占有的空间必须额外加大,不利于端子密度的提高,而在料带上也造成不可避免的成本浪费。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上述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在实现多接触点需求的同时降低整个电连接器端子对空间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包括分离式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末端设有与芯片模组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部。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弹性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焊接部,第二弹性部末端设有与芯片模组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第一导电端子可组装定位至第二导电端子上,满足电连接器端子多接触点的需求。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分离式并可组装定位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来实现电连接器端子多接触点需求的同时,降低整个电连接器端子对空间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2所示立体组合图的另一视角图示。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图5所示立体组合图的另一视角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00的第一实施例,其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未图示)至印刷电路板(未图示),包括分离式的第一导电端子1与第二导电端子2。
第一导电端子1包括平板状的基部11、自基部11一端向上倾斜延伸设置的第一弹性部14及自基部11另一端向下延伸设置的一对呈八字型的平衡部12、13。第一弹性部14末端设有与芯片模组接触的弯曲第一接触部141。
第二导电端子2包括平板状的固持部21、自固持部21一端向上倾斜延伸设置的第二弹性部23及自固持部21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焊接部22。固持部21中部向外弯折延伸设有一夹持部212,请同时参阅图3所示,夹持部212弯折设有一弹性抵持部2121用于压在基部11上以固定基部11,夹持部212与焊接部22分别向固持部21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弹性部23的末端设有与芯片模组接触的弯曲第二接触部2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49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