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侧围B柱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34840.X | 申请日: | 2008-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6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 发明(设计)人: | 邵广涛;德维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侧围B柱的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了。因此,其安全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在侧面碰撞过程中,侧围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的车辆侧围结构如附图2所示,一般采用外板、内板、内板加强板的三层钣金件结构,通过点焊的方式焊接在一起。在侧碰中,单纯依靠钣金件构成的侧围结构来吸收侧碰能量,由于钣金件的强度有限,尽管通过改善结构,可以改善吸能的效果,但改善的程度有限,对侧碰的吸能效果仍不好。而理想的侧围结构,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吸收部分侧碰产生的能量,更可以将侧碰产生的能量有效的传递至车身的其他部分,将侧碰侵入量降低至最小,起到保护成员安全,提高整车安全性能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侧围的结构,充分发挥其在侧碰过程中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侧围B柱结构,其目的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尽可能的降低侧碰侵入量,将碰撞能量传递至顶盖及地板,以便提高整车的抗侧面碰撞能力,提高整车安全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成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侧围B柱结构,包括:侧围外板,B柱内板加强板,B柱内板,在所述的B柱内板加强板和B柱内板之间设置杆状的B柱防撞杆,B柱防撞杆通过隔震胶与B柱内板连接,防撞杆安装支架包裹B柱防撞杆,防撞杆安装支架的边沿与B柱内板连接。
所述的B柱防撞杆为空心的圆柱管结构。
所述的防撞杆安装支架为凹状结构,B柱防撞杆与防撞杆安装支架的凹槽底部连接,防撞杆安装支架的两侧边通过向外延伸的平板结构与B柱内板连接。
所述的B柱防撞杆通过隔震胶与B柱内板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可以沿着侧围外板,B柱内板加强板,B柱内板,B柱防撞杆分别传递至顶盖和地板,尽可能的减小侧面碰撞的侵入量,减少对驾乘成员的危害,保护成员的安全,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侧围B柱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汽车车身侧围B柱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侧围外板:2、B柱内板加强板;3、B柱内板;4、B柱防撞杆;5、隔震胶;6、防撞杆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车身侧围B柱结构,包括:侧围外板1,B柱内板加强板2,B柱内板3,在所述的B柱内板加强板2和B柱内板3之间设置杆状的B柱防撞杆4,B柱防撞杆4通过隔震胶5与B柱内板3连接,防撞杆安装支架6包裹B柱防撞杆4,防撞杆安装支架6的边沿与B柱内板3连接。
所述的B柱防撞杆4为空心的圆柱管结构。
所述的防撞杆安装支架6为凹状结构,B柱防撞杆4与防撞杆安装支架6的凹槽底部连接,防撞杆安装支架6的两侧边通过向外延伸的平板结构与B柱内板3连接。
所述的B柱防撞杆4通过隔震胶5与B柱内板3连接。
如图1所示,当发生侧面碰撞时,碰撞物首先接触侧围外板1以及B柱加强板2,并使其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进而与通过B柱防撞杆安装支架6和与车身焊接在一起的B柱防撞杆4接触。此时,B柱防撞杆4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一定强度,在发生变形的同时,吸收了一部分碰撞能量。同时,B柱防撞杆4还可以将碰撞能量沿其自身,分别向上和向下传递至顶盖和地板等车身其他部分,尽可能的减少侧碰的侵入量,保护成员的安全,提高整的安全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48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易卸式两用自行车篮
- 下一篇:一种转辙机表示缺口视频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