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气汽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03527.X | 申请日: | 2008-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6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李海鹏;李和平;于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斌 |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L8/00;B62D29/04 |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月华 |
| 地址: | 165300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充气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及,但汽车撞车事件时有发生,现有的绝大部分车体都是由金属材料构成,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车体会存在以下两个不可避免的弊端:其一,汽车遇到撞击后,传统的金属车体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不可复原的形变,有可能会将车内人员卡在车里,使车内人员失去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从而造成比撞击更大的伤害;其二,在汽车遇到撞击时,瞬间的冲撞力是巨大的,而传统的金属车体在遇到撞击时只能通过金属的形变吸收有限的一部分力,大多数冲撞力仍能通过车体传至车内的人员身上,这对车内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要想使车体吸收更大的冲撞力,减少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冲撞力一定的基础上,增加碰撞时间和缓冲距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充气汽车,它采用充气材料制成的车身,替代了传统的金属车身,车体整体类似于气球,具有很高的弹性,缓冲能力较强,车辆在受到撞击后不至于发生不可复原的形变,为车内人员逃生创造了机会。同时增加了车身遇到碰撞时的碰撞时间和缓冲距离,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能在汽车发生撞击时将车内人员受到的损伤降至最低,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充气汽车,包括底盘,底盘上安装车体,车体由硬制弹性车架、挡风玻璃和数块充气材料连接构成,每块充气材料都包括内外两层,外层是相互连接的橡胶层,内层是气囊,气囊内部填充有弹性填充物。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该车底盘采用充气汽车,在构成汽车底盘的对称分布的纵向钢梁的前后段内腔中,分别安装伸缩套和挡板,伸缩套一端与保险杠固定连接,伸缩套的内腔中安装弹簧,弹簧的一端通过纵向钢梁与挡板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保险杠固定连接。挡板上安装紧固螺栓,紧固螺栓与钢索的一端连接,钢索另一端与险杠上的固定环连接,钢索由簧中间穿过。所述的保险杠内部由数层钢板重叠构成,钢板之间用隔板固定连接并隔开。所述的纵向钢梁内侧中部开设操作口。车体前部安装,包括集风罩,集风罩前部开设集风口,集风罩后部设置第一风仓,第一风仓与集风罩相通,第一风仓的后部开设出风口,第一风仓内安装第一叶轮,第一叶轮的转轴穿出第一风仓外,转轴上安装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轮通过第一传动带与发电机的传动轮连接,发电机通过导线与交/直流转换器连接,交/直流转换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机连接,直流电机输出轴上的传动轮通过第二传动带与第二传动轮连接,第二传动轮与转轴连接,发电机通过导线与交流电机连接,交流电机的输出轴与汽车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转轴上安装第三传动轮,第三传动轮通过第三传动带与气泵输入轴上的传动轮连接,气泵的通过排气管与储气瓶连接,储气瓶与第一送风管的一端连接,第一送风管的另一端与第一风仓连接。排气管上安装阀门。集风罩的后部设置第二风仓,第二风仓与第一风仓沿集风罩的轴线方向对称,第二风仓的后部开设出风口,第二风仓内安装第二叶轮,第二叶轮与转轴连接,集风罩内安装“人”字形分流板。储气瓶与第二送风管的一端连接,第二送风管的另一端与第二风仓连接,集风罩内安装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结构合理,采用充气材料制成的车身,替代了传统的金属车身,使车辆在受到撞击后不至于发生不可复原的形变,为车内人员逃生创造了机会。同时增加了车身遇到碰撞时的碰撞时间,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能在汽车发生撞击时将车内人员受到的损伤降至最低,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的安全,为驾驶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的驾驶环境。并且,它还具有抗冲击力更强的车底盘以及可辅助汽车前行的风能转化装置,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气汽车更加安全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车顶由六块充气材料相互连接构成;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硬制弹性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充气材料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防撞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风能转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斌,未经李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35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轴承陶瓷托辊
- 下一篇:一种汽车座椅通风凉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