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往复式救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302321.1 | 申请日: | 2008-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3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谭伟峰;曹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宁江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A62B1/18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敏 |
| 地址: | 610106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往复 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楼救生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在高楼灾难发生时,可以移动往复式救 生的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的紧缺,建筑越来越向高空发展,向空中要房将是人类今后城 市建设的趋势,高层建筑增多使得高楼灾难所带来的危害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高楼救生设 备没有普及,灾难发生时,靠救援人员很难及时救出高楼被困人员。
现有的群体逃生设备存在的主要缺点是:1)现有救生设备需要电源驱动,而在灾难发 生时,电源被切断的几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救生器本身就带有危险性;2)现有救生 设备大部分采用机械摩擦原理来实现缓降救生,其结构设计不能保证安全使用;3)现有救 生设备操作复杂,需要进行人员培训或直接由救援人员遥控操作,不利于紧急状况时救生工 作的开展;4)现有的救生设备都是单次救生,无法实现往复不间断救生,设备的回收十分 浪费时间,大大降低了救生效率;6)大部分群体救生设备都是固定安装在楼顶或者固定于 特定的救生层上,无法灵活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移动使用的往复式救生装置。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移动往复式救生装置,包括车体和绳子,在 所述车体内安装有阻尼机、可调式电能接收转化装置和电控柜,所述可调式电能接收转化装 置与电控柜上的调速旋钮连接,所述阻尼机与可调式电能接收转化装置连接,所述阻尼机由 定子、转子和绳筒组成,所述绳筒通过绳子与转子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装置设置有车轮,移动灵活方便,在意外发生时可以迅 速地将其推到合适位置使用;本发明可以根据不同人群和逃生人数选择不同的下降速度,这 样可以减少逃生人员在紧急时刻的心理压力,安全逃离危险地带;本发明可满足1-4人同时 逃生,大大加快了救生速度,增加了逃生人员逃生机会;本发明采用可折叠回收式,不使用 时可以收成一个柜体,方便美观;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电源,可以保证在大楼失火并 被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正常使用,保障了救生活动的正常进行;本发明还可以在使用状态下任 意悬停,以帮助不同楼层的逃生人员成功逃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待用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的阻尼机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车体5,在车体5内部安装有阻尼机6、可调式电能接收转 化装置10和电控柜7。
在车体5下方安装有车轮9,车轮9由两个直轮和两个万向轮组成。
为了缓解本发明在最大负荷运行时的冲击,在车体5上安装了一套可折叠的可调式支撑 架,可调式支撑架由支撑主体4、伸出臂3、斜支撑臂2和支撑台1组成,支撑主体4通过铰链 安装于车体5上,2根伸出臂3、2根斜支撑臂2和2个支撑台1通过铰链安装于支撑主体4上,其 中支撑主体4、伸出臂3和斜支撑臂2呈三角支撑。为了增加可调式支撑架的稳定性,在车体5 与支撑主体4之间还安装了上拉杆12和下拉杆20,使支撑主体4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向后倾覆, 有效地保证了救生过程的安全可靠,其中上拉杆12和下拉杆20通过挂扣连接在一起。支撑台 1可以支撑在不同高度的窗台上,这样可以将车体5固定,大负荷运行时也不会移动,也可以 有效地将支点前移,配合车体内部配重及自身重量,有效地防止本发明的救生装置在救生过 程中向前倾覆的可能。伸出臂3两端设置有两个滑轮,用于过钢丝绳。
不使用时,支撑台1可以向支撑主体4的中间折叠回收;斜支撑臂2可以取下,再将伸出 臂3向支撑主体4折叠回收;松开上拉杆12和下拉杆20之间的挂扣,将支撑主体4、伸出臂3和 支撑台1向车体5内折叠回收,回收成一个柜体样式,如图3所示,不会影响大楼的美观,不 妨碍他人的通行,便于存放。
为防止本发明的救生装置在大负荷运行时车体发生摇摆抖动,本发明在车轮9的两个万 向轮上设置有脚踏式刹车装置,并在车体5下安装了两个可伸缩式支撑座8,支撑座8支撑在 地面上,有效保证救生装置平稳运行和逃生人员的安全获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宁江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宁江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23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拟电平转换器
- 下一篇:布线板制造方法、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和布线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