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薯类原料制备乙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22823.3 | 申请日: | 2008-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6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贾成国;杜金宝;黄加军;郭百兴;林海龙;邓立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P7/10 | 分类号: | C12P7/10;C02F1/44;A23N7/02;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崇;王凤桐 |
| 地址: | 100005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薯类 原料 制备 乙醇 方法 | ||
1.一种采用薯类原料制备乙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薯类原料去皮, 将去皮后的薯类原料粉碎,将粉碎后的产物与酶混合、酶解;对得到的酶解 产物进行发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乙醇,并将发酵后的废液进行固液分离, 得到固体产物和液体产物,将得到的液体产物进行废水处理,其特征在于, 在对废液进行固液分离之前在废液中加入水溶性海藻酸酯和/或水溶性海藻 酸盐,所述薯类原料为红薯、马铃薯和木薯一种或多种,所述将薯类原料去 皮的方法包括使用一种薯类去皮设备,该薯类去皮设备包括机座(1)、滚筒 (2)、螺旋式进给器(3)和驱动装置,滚筒(2)可转动地安装在机座(1) 上,滚筒(2)具有进料口(4)和出料口(5),所述螺旋进给器(3)位于 滚筒(2)中并与滚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滚筒(2)和 螺旋进给器(3)一起转动;所述薯类原料去皮的方法包括将薯类原料通过 所述进料口(4)放入到所述滚筒(2)中,利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滚筒(2) 和螺旋进给器(3)一起转动,所述滚筒(2)的内壁上具有摩擦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1000重量份的废液,所 述水溶性海藻酸酯和/或水溶性海藻酸盐的用量为0.05-1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1000重量份的废液,所 述水溶性海藻酸酯和/或水溶性海藻酸盐的用量为0.1-0.5重量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对废液进行 固液分离之前在废液中加入水溶性海藻酸酯和水溶性海藻酸盐,相对于100 重量份的水溶性海藻酸酯,所述水溶性海藻酸盐的加入量为10-1000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溶性海 藻酸酯,所述水溶性海藻酸盐的加入量为40-300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水溶性海 藻酸盐的相对分子量为30000-200000,所述水溶性海藻酸盐选自海藻酸钠、 海藻酸钾和海藻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水溶性海藻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 30000-200000,所述水溶性海藻酸酯为海藻酸丙二醇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固液分离是通过对所述废 液进行过滤和压榨实现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滤和压榨是通过隔膜压 滤机实现的,所述过滤的条件和所述压榨的条件使得到的液体产物的化学需 氧量值为30000-35000毫克/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滤的条件包括过滤的压 力为0.4-1MPa,过滤的时间为1-2小时;所述压榨的条件包括压榨的压力为 10-25MPa,压榨的时间为0.2-1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摩擦结构为一条或多条带 肋钢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带肋钢筋与滚筒(2)的 中心轴线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滚筒(2)的倾斜角度为 0-15度,长度为2-10米;滚筒(2)和螺旋进给器(3)的转动速度为2-50 转/分钟。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螺旋进给器(3)的螺距 为0.3-0.8米,螺纹高度为0.1-0.4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传 动链和链轮(6),链轮(6)固定在滚筒(2)上,传动链将驱动源的动力传 递给链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酶解使用的酶包括淀粉酶, 以每克粉碎产物的干重计,所述淀粉酶的用量为4-50酶活力单位;所述酶 解的温度为50-90℃,所述酶解的时间为20-240分钟,所述酶解的pH值为 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282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