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17930.7 | 申请日: | 2008-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0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磊;苏飞宇;韩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65/18 | 分类号: | B62D65/18;B65G35/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吉科;陈本发 |
| 地址: | 545007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系统 液压 安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制造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 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车身制造领域,一般来说,其焊装主线输送线目前都是采用两 部分达到升降和急停:1、顶升气缸部分,依靠大功率阀三位阀,其外先导 减压阀分别设定三种恒定压力,其三种先导压力分别控制上升、下降和停 止(包括急停);2、拉动气缸部分,依靠大流量三位三通电磁阀(中封式), 回流节流阀和双气控阀,起到平衡和急停辅助作用,通过这两部分的共同 作用达到上升、下降和急停的目的。而目前的情况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出现了输送线在最高位置行走及急停的情况下往下降,而此时输送线仍然 在输送白车身前进或者后退,从而发生了车身零件与夹具干涉(碰撞)现 象,从而导致零件毁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 锁紧机构,通过增加液压、机械锁紧机构,提供平稳、较大的输出力来降 低车身零件与夹具因干涉(碰撞)而导致零件毁坏的现象。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和制造一种输送 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包括输送线平台,所述输送线平台上设有齿轮 以及与所述齿轮连接的拉动轴,所述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还包括 油缸,电磁阀,电控单元以及机械连接机构,所述油缸通过所述机械连接 机构与所述输送线拉动轴连接,所述电控单元与所述电磁阀连接,所述电 磁阀与所述油缸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电磁阀为三位中封电磁阀。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油缸为具有相同行程的两个油缸;所述 两个油缸上的活塞杆沿着输送线平台的中间线做反向运动;所述任一油缸 的行程与所述输送线平台的升降高度保持一致。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油缸位于输送线平台的中间线的上下两 侧并位于所述机械连接机构的两侧。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连接机构上设有卡死所述输送线拉动轴 的卡套;所述卡套位于所述机械连接机构的单侧;所述机械连接机构固定 在所述输送线平台的中间线上并能沿着所述输送线平台的中间线运动。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卡套为弧形、圆形或直线形结构。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机械连接机构垂直于所述油缸的活塞杆; 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机械连接机构固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机构采用三位中封电磁阀,解决输送线升降 过程中特别是在最大高度时始终传递稳定、固定的力给拉动轴,避免了输 送线自动下降而损坏车身零件的现象,从而使输送线的故障率显著降低、 停线时间大大缩短,更进一步的使车身焊装作业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从而 降低了成本;而该机构不更改原有的输送线平台结构,增加起来方便、安 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的输送线平台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运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包括输送线平台1, 所述输送线平台1上设有齿轮以及与所述齿轮连接的拉动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还包括油缸2,电磁阀3,电控单元以及 机械连接机构5,所述油缸2通过所述机械连接机构5与所述拉动轴连接, 所述电控单元与所述电磁阀3连接,所述电磁阀3与所述油缸2连接。
所述电磁阀3为三位中封电磁阀。在输送线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此时 其中的一个油缸2推出行程到最大,另外一个油缸2行程退回到位,此时 电控单元发送指令给三位中封电磁阀,保持稳定的输出力,不至于因急停 而导致零件与夹具产生干涉(碰撞)现象。
所述油缸2为具有相同行程的两个油缸;所述两个油缸2的活塞杆运 动方向相反;所述任一油缸2的行程与所述输送线平台1的升降高度保持 一致。所述两个油缸2上的活塞杆沿着所述输送线平台的中间线4做反向 运动,通过反向运动的油缸来配合,由于液压油的耐压性,从而保证油缸 活塞杆不会来回缩或者往回推的现象,能够通过三位中封电磁阀来进行平 稳的控制,达到预期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79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省力传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识别码的凹版印刷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