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字锁相环和消除毛刺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11585.6 | 申请日: | 2008-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9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 发明(设计)人: | 万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3L7/06 | 分类号: | H03L7/06;H03L7/085;H03K5/13;H03K5/12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文彬 |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 锁相环 消除 毛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字锁相环和消除毛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许多芯片中,各种信号之间的信息交互往往需要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位延迟关 系。比如时钟信号和数据信号,如果需要时钟能够稳定地采样数据,时钟的上升沿就必须至 少比数据晚一个setup time(寄存器建立时间)。受工艺、电压和温度(PVT)的影响,信号 间的延迟要求会发生变化,而且用来实现这个延迟要求的电路的延迟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构 成数字电路的最基本单元——与非门,其驱动会因为温度变低或者电压变高而变高,因此它 的延迟也就会变小。如果不对PVT的影响进行补偿,就无法保证信号间的延迟关系。解决这 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DPLL(Digital Phase Locking Loop,数字锁相环),它被用在各种 电路系统中,用以实现能够动态补偿PVT影响的延迟,特别是高速电路,比如DDR(Double Data Rate,双倍速率动态随机存储器)和时钟产生模块。
现有的DPLL通常用于DDR中DQS(Data Strobe,随路时钟)的延迟,其延迟功能通常 由延迟单元来实现。延迟单元的结构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由BUF(Buffer,缓冲器)和MUX (复用器)组成。参见图1,给出了三个延迟单元,n-1、n和n+1,其选择信号分别为Sn-1、 Sn和Sn+1,延迟单元的选择信号采用one-hot(独热)机制,也就是同时只有一个MUX的选 择端S置为‘1’,而其余的MUX的选择端均置为‘0’。DPLL进行延迟时,通过将相应的延 迟单元的选择端置为‘1’来确定使用的延迟单元的个数,如某一时刻将延迟单元n的选择端 Sn置为‘1’,则选择了n个延迟单元来进行延迟,时钟输入信号clk_in经过n个延迟单元(其 中经过n个BUF),然后得到延迟后的时钟信号clk_out。当由于PVT的影响,需要调整延迟 单元的个数时,则将调整后对应的延迟单元的选择端置为‘1’,如将延迟单元的个数调整为 n+1个时,则将延迟单元n+1的选择端Sn+1置为‘1’。通过改变延迟单元的个数,可以达到 改变延迟时间的目的,如一个延迟单位可以延迟100ps,则采用20个延迟单位可以延迟2ns。 另一种由BUF和MUX组成的延迟结构如图2所示,一个MUX上接有很多个BUF,MUX 的选择信号为msel,msel从0开始取值,当msel为0时,时钟输入信号clk_in不经过任何 BUF直接输出为clk_out;当msel为1时,时钟输入信号clk_in经过一个BUF后输出为clk_out; 依此类推,当msel为n时,时钟输入信号clk_in经过n个BUF后输出为clk_out,msel的数 值代表BUF的个数。通过改变msel的值,相应地改变时钟输入信号clk_in经过的BUF的个 数,可以达到改变延迟时间的目的,如一个BUF延迟5ns,那么经过20个BUF可以将clk_in 延迟100ns。
另外,还有一种延迟单元由门电路组成,由于或非门、与门、或门的延迟相对于非门和 与非门的延迟比较大,因此通常采用与非门电路组成延迟单元。例如,参见图3,给出了m 个延迟单元,S0、...、Sn、Sn+1、...、Sm(m>n),其选择信号分别为MSEL0、...、MSELn、 MSELn+1、...、MSELm,延迟单元采用one-hot机制。当将延迟单元Sn的选择信号MSELn置 ‘1’时,时钟输入信号clk_in经过n个延迟单元(3n个与非门)后,得到延迟后的时钟信 号clk_out。如果需要将延迟单元的个数调整为n+1,则将延迟单元Sn+1的选择信号MSELn+1置为‘1’。延迟单元的个数不同,延迟的时间也不同,如果一个与非门可以延迟5ns,则一个 延迟单元可以延迟15ns,10个延迟单元可以延迟150ns等等。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15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