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10121.3 | 申请日: | 2008-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4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 发明(设计)人: | 林博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6/00;G02B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 地址: | 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
背景技术
随着平面显示技术的进步加上平面显示装置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及省电等优点,平面显示装置已愈来愈普及。常见的平面显示装置有液晶显示装置、电浆显示装置(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OLED display)以及电泳显示装置(electrophoreticdisplay,EPD)等,其中又以液晶显示装置的普及率最高。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与背光模块,其中背光模块是用以提供面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一般而言,背光模块依其入光方式可分成直下式(direct type)背光模块及侧边入光式(sidelight type)背光模块。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100包括光源单元110、扩散板(diffuser plate)120以及扩散膜(diffuserfilm)130,其中光源单元110包括基板112以及配置于基板112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114。发光二极管114是用以提供光线115至扩散板120的入光面122,扩散板120用以将光线115转换成面光源117,而扩散膜130配置于扩散板120的出光面124上方,以将面光源117均匀化。
在现有技术中,光源单元110与扩散板120之间需有足够的空间供光线115混光,若光源单元110与扩散板120之间的距离H1过短,则容易导致面光源117出现明显的亮暗纹(line mura)。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朝向薄型化的趋势发展,为了使背光模块100的厚度变薄,光源单元110与扩散板120之间的距离H1必须缩减。因此,在现有技术中,扩散板120的入光面122上设有多个扩散网点(dot pattern)126,以避免因光源单元110与扩散板120之间的距离H1缩减而导致面光源117出现明显的亮暗纹。另外,利用扩散网点的方式来解决减少混光空间以达到薄型化的功效仍有极限。
但是,在扩散板120上设置扩散网点126将使光源单元110与扩散板120的对位不易,导致背光模块100的生产效率变差。此外,若扩散板120与光源单元110的对位不准,面光源117仍容易出现明显的亮暗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提供均匀性良好的面光源。
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光源单元、第一光学板以及第二光学板,其中第一光学板是配置于光源单元上方,且第二光学板是配置于第一光学板上方。此外,第一光学板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呈阵列排列的多个角锥型态的第一光扩散结构,且每一第一光扩散结构的一底面的其中一边是垂直于第一方向。另外,第二光学板的第二表面形成有呈阵列排列的多个角锥型态的第二光扩散结构,且每一第二光扩散结构是的一底面的其中一边是垂直于第二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存有一夹角,该夹角介于10度~80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为第一光学板的一出光面,而第二表面为第二光学板的一出光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学板的一入光面是与第一光学板的出光面相对,第二光学板的一入光面是与第二光学板的出光面相对,且第一光学板与第二光学板的入光面为雾面、抛光面或是设有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扩散结构为凸出于第一表面的角椎体或是凹陷于第一表面的角锥形凹穴,而第二光扩散结构为凸出于第二表面的角椎体或是凹陷于第二表面的角锥形凹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扩散结构与第二光扩散结构的形状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扩散结构与第二光扩散结构为四角锥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扩散结构紧邻排列于第一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扩散结构间隔排列于第一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光扩散结构紧邻排列于第二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光扩散结构间隔排列于第二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单元包括呈阵列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01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