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持电子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88996.8 | 申请日: | 2008-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1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黄奂衢;卢仁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天线 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大众的通讯方式,已经慢慢改变为无线通讯,而且无线通讯装置 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例如PDA手机、智能手机、卫星导航器或个人数字助 理等等。各项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也都朝着轻薄短小的设计理念 发展,以达到更适合日常生活所使用的电子产品。
一般来说,手持电子装置接收与发送信号都是透过天线来运作。为了使手 持电子装置的外形较为美观,天线常被隐藏于手持电子装置内部。然而,将天 线配置于手持电子装置内部除了会占用其内部空间外,亦会影响其收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其具有较好的收讯效果且其内部具有较充 足的配置空间。
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一外观件、一天线及一第一锁固件与 一第二锁固件。外观件具有一容纳空间,以置放一通讯模组以及具有一接地面 的一基板。天线配置在外观件的一表面上。第一锁固件与第二锁固件用以锁固 外观件与基板,并致使天线电性连接至接地面与通讯模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天线包括一接地区及一馈入区。接地区电 性连接至接地面。馈入区电性连接至通讯模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一第一锁固孔及一第 二锁固孔。第一锁固孔用以贯穿外观件与接地区。第二锁固孔用以贯穿基板, 其中第一锁固件锁付于第一锁固孔与第二锁固孔中,以致使天线与接地区透过 第一锁固件电性连接至接地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一第一开孔、一第三 锁固孔及一第四锁固孔。第一开孔用以贯穿外观件,以致使接地区延伸至容纳 空间内。第三锁固孔用以贯穿于第一开孔内的接地区。第四锁固孔被一第二电 镀层覆盖,并用以贯穿基板,其中第一锁固件锁付于第三锁固孔与第四锁固孔 中,以致使延伸至容纳空间内的接地区与第二电镀层相互接触而电性连接至接 地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一第五锁固孔及一第 六锁固孔。第五锁固孔用以贯穿外观件与馈入区。第六锁固孔用以贯穿基板, 其中第二锁固件锁付于第五锁固孔与第六锁固孔中,以致使天线与馈入区透过 第二锁固件电性连接至通讯模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一第二开孔、一第七 锁固孔及一第八锁固孔。第二开孔用以贯穿外观件,以致使馈入区延伸至容纳 空间内。第七锁固孔用以贯穿于第二开孔内的馈入区。第八锁固孔被一第四电 镀层覆盖,并用以贯穿基板,其中第二锁固件锁付于第七锁固孔与第八锁固孔 中,以致使延伸至容纳空间内的馈入区与第四电镀层相互接触而电性连接至通 讯模组。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其天线是覆盖在外观件的一表面上而 不会占用手持电子装置的内部空间,且可提升收讯效果。再者,搭配不同材质 的锁固件材料,可使其同时具有固定各元件及电性连接的功能,以减少零件的 需求量而可节省制造成本及提升整体结构的钢性。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 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1的手持电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100’、100”、100’”:手持电子装置
110:外观件
120:天线
122:接地区
124:馈入区
130:第一锁固件
140:第二锁固件
150:通讯模组
160:基板
162:接地面
164:第一表面
166:第二表面
170:第一线路
180:第二线路
A1:第一开孔
A2:第二开孔
H1:第一锁固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89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