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炼钢包用低碳刚玉尖晶石砖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87706.8 | 申请日: | 2008-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3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超;刘靖轩;余西平;赵继增;徐延庆;丰文祥;谭兴无;曹仁峰;周磊;刘丽;张晓波;任林;张艳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利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利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21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炼 钢包 用低碳 刚玉 尖晶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火材料,尤其涉及一种精炼钢包用低碳刚玉尖晶石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钢包包衬主要使用的是硅酸铝质耐火材料,包括各种粘土砖、高铝砖和高铝质捣打料等,但寿命较短。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炼钢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含碳耐火材料在钢铁冶炼炉衬中使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含碳耐火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抗侵蚀性和热稳定性,现在已成功应用于转炉、电炉、钢包内衬和渣线等部位。
但是目前含碳耐火材料中普遍含碳量高,中国专利CN101113104公布了一种钢包用复合刚玉碳砖的生产方法,其中提出碳含量构成为:石墨6-7%,树脂3.5-3.8%,其平均使用寿命为130次;王春梅等在《160t钢包用铝镁尖晶石碳砖的研制与使用》(耐火材料,2005,39(3):230-231)中提出碳含量构成为:石墨加6-8%,酚醛树脂的3~6%,用于160吨钢包,使用寿命平均为87次;中国专利CN1546419公开了一种直接复合的镁铝尖晶石碳砖及其制备方法,其石墨含量为8~10%,结合剂和使用寿命均未指明。现有技术中的产品碳含量过高,存在以下不足:导热率高,导致钢水温度下降过快,热能损失过大;炉体容易受热变形,制约二次精炼工艺发展;碳的氧化产生大量CO和CO2气体,加剧温室效应污染环境并且消耗大量碳资源;炉衬对钢水污染,特别是增碳现象严重,制约低碳钢、超低碳钢的技术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含碳耐火材料的碳含量过高的不足,提供一种精炼钢包用低碳刚玉尖晶石砖。
砖中碳含量(石墨+树脂碳)低于4%,使其具有对钢水不增碳,具有良好的抵抗钢水和渣的侵蚀性能和热震稳定性,从而满足洁净钢和超低碳钢的生产,减少在使用过程产生的剥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精炼钢包用低碳刚玉尖晶石砖,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配比如下:电熔刚玉颗粒60~70%,电熔镁砂颗粒2~6%,电熔刚玉细粉10~20%,电熔镁砂细粉2~10%,电熔尖晶石细粉5~15%,α-Al2O3微粉3~6%,金属铝粉细粉0~2.0%,金属硅粉细粉0~2.0%,结合剂2~6%,超细石墨1~2%,钛白粉2~6%。
上述电熔刚玉颗粒,其粒级有三种:5~3mm、3~1mm、1~0mm;上述电熔刚玉细粉的粒级为320目,其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均为:Al2O3≥94.5,TiO2:1.5~3.8,SiO2≤0.8,Fe2O3≤0.3,Na2O+K2O≤0.3。
上述电熔镁砂颗粒的粒级为1~0mm,电熔镁砂细粉的粒级为200目,其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均为:MgO≥97.0,CaO≤1.0,SiO2≤0.6,Fe2O3≤0.6。
上述金属铝粉细粉和金属硅粉细粉,其粒级均为320目;其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金属铝粉:Al≥98.5%,金属硅粉:Si≥98.0%。
上述电熔尖晶石细粉的粒级为200目,其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l2O3:≥65.0,MgO≥18.0。
上述α-Al2O3微粉,粒级为≤5μm,包含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Al2O3≥99.0,SiO2≤0.4,Na2O+K2O≤0.5。
上述钛白粉的粒级为200目,其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TiO2≥98.5%。
上述超细石墨的粒级为-1000目,其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分为:C>95%。
上述结合剂为改性树脂,其性能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利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利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利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利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77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