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磁激励线圈的绕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99170.4 | 申请日: | 2005-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7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 发明(设计)人: | 谏山正幸;立野史洋;鸟越靖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5B6/36 | 分类号: | H05B6/36;H05B6/14;G03G1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肖鹂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激励 线圈 线装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510072703.6、申请日为2005年5月17日、申请人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发明名称为“定影装置,成像装置,生产磁激励线圈的绕线装置和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加热系统的定影装置和一种配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如使用电子照相装置或静电记录格式的复印机、传真机或打印机。本发明进一步涉及绕线装置和利用绕线装置生产用于电感加热系统的磁激励线圈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诸如打印机或复印机的成像装置中所安装的定影装置被设计得节能和高速运作。因此,配有电磁感应加热型加热器的装置能广泛地用于代替卤素灯以及类似装置。现有的电磁感应加热型加热器将磁激励线圈产生的磁场施加到加热元件上,并随后加热该加热元件。例如,这种加热器可用作加热形成在记录介质上如转印纸或OHP页上未定影的图像的定影装置。
现有的配有磁激励线圈的加热器将磁激励线圈产生的磁场施加到柱形发热辊上,随之所述柱形发热辊在由发热辊的表层所形成的传导层中产生涡电流。随后,由所述涡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加热该传导层。通常地,能够沿着柱形发热辊外部的形状有效地设定磁激励线圈的形状。配有悬置在定影辊和发热辊之间的耐热环带的定影装置以及所述两个辊都是众所周知的。优选地,沿着配有这种类型环带的定影装置中的发热辊和环带紧密地设置磁激励线圈。
为了在把磁激励线圈从之前的形状形成近似柱形时稳定地维持近似圆柱的形状,磁激励线圈随同线圈形状保持元件(例如参照现有技术1)变成所需形状(半圆形)。进一步,在将磁激励线圈形成近似柱形状时,存在加热元件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可能性。为了使加热元件的温度分布均匀,已经建议部分地改变磁激励线圈和加热元件之间的距离,以便部分地改变磁激励线圈而使其与加热元件离得更远(例如参照现有技术2)。
【现有技术1】日本专利申请2000-243545
【现有技术2】日本专利申请H9-26719
如果定影装置中的发热辊的直径形成得比定影辊的直径小,环形耐热带朝定影辊展宽成扇形,在所述定影装置中环形耐热带悬置在定影辊和发热辊之间。另外,存在耐热带凸起而接近随着耐热带旋转的发热辊之间的接触区域的可能性。
即使将形成以与发热辊曲率相匹配的近似半圆形的磁激励线圈接近发热辊放置,也发生磁激励线圈开口侧的边缘与展宽成扇形的耐热带或突起的耐热带相互干扰的问题。为了避免磁激励线圈和耐热带之间的干扰,磁激励线圈的安装范围可限制在发热辊和耐热带之间的接触区域L,尽管这样不能通过紧密地设置磁激励线圈来作用以满足为比接触区域L更宽的范围提供有效加热的需求。充分地分离耐热带和磁激励线圈之间的距离,使其不会彼此干扰而避免磁激励线圈和耐热带之间的干扰,也进一步使得产生磁激励线圈和发热辊之间的磁性接合更差以及发热损失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1中,在将平面的线圈形状保持元件固定在平面线圈缠绕夹具上以及将线圈线缠绕在上述线圈形状保持元件的平面表面上之后,所述线圈被加压。随后,大致平面形状的线圈与线圈形状保持元件被加热至达到软化温度并被改变成形成线圈表面的形状。
当根据需求与线圈形状保持元件改变加压的平面形状线圈时,外部在压缩内部朝向一方向的方向上施加压力,压缩内部所朝向的方向为拉伸铜线朝向以大致平面形状缠绕的磁激励线圈铜线的弯曲方向。因此,产生对铜线的绝缘套施加压力以及绝缘套性能恶化的问题。特别地,因为绞合线以往用作这种铜线并且该绞合线使用缠绕几十次的非常薄的铜线,所以感应加热器中使用的磁激励线圈铜线存在显著的问题。
如现有技术2所披露的,如果磁激励线圈的弯曲量用于使得发热分布均匀,也同样存在对线圈施加更多的压力以及对铜线绝缘套施加的压力增加更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并具有提供一种电子感应加热系统的定影装置以及配有这种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目的,不限制加热辊和带之间的接触区域地在比加热辊和带之间的接触区域宽的范围内将其接近加热辊和带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91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