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轴向组件间隙配合随机精密定位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42240.2 | 申请日: | 2008-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2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瑜;奚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2K15/00 | 分类号: | H02K15/00;H02K7/116 |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绪成 |
| 地址: | 2000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轴向 组件 间隙 配合 随机 精密 定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密机械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机轴向组件间隙 配合零件的定位、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机械结构中,两个间隙配合零件的定位,一般依靠结构本 身进行限位来达到定位的目的。如果装配时要调整这两个零件的位 置,往往是靠调整垫片来进行,通常还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需要反 复多次调整,比较费工费力,尤其在一些内部空间受限的机构装配场 合,如电机轴向组件间隙配合的装配场合,以上方法的操作难度太大, 表现尤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机轴向组件间隙配合 随机精密定位法,可解决在位置精度要求很高的轴向零件装配中,对 于间隙配合各零件,装配时难以保证其定位精度或操作难度太大的问 题。
电机轴向组件间隙配合随机精密定位法,其特征在于:
先将齿轮a套到齿轮b上,再将套筒套到齿轮a上,用塞尺使套 筒与齿轮a的轴向间隙达标,形成套筒组合,然后将该套筒组合配打 工艺螺纹孔,使该套筒组合各个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得到固定;然后 将该套筒组合放入电机轴上,成为电机组件;
将所述电机组件装入壳体中,沿轴向移动所述套筒组合,使套筒 组合上的齿轮a、b与壳体中的齿轮c啮合,啮合到位后,用专用定 位螺钉旋入工艺螺纹孔中,用于锁定套筒组合在电机轴上的轴向位 置。
将电机组件取出,在电机组件上配打锥销孔,配打之后装锥销于 电机组件;
将电机组件装入壳体中,至此完成了电机组件轴向精密调整到位 至最后装配固定的全过程。
本发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制造成本低的优点,特别适合 于轴向位置的调整到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某机构最终调整到位的示意图
图2:是套筒与齿轮组件装配图。
图3:是套筒组件装入电机的示意图。
图4:是电机组件的齿轮a、b与齿轮c啮合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配打锥销后的电机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电机组件装入壳体的最终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中1为电机;2为齿轮a;3为齿轮b;4为齿轮c; 5为套筒;6为壳体。最终的装配要求是:电机1上的齿轮与齿轮组 合啮合,啮合错位量不能超过10%,要求套筒5与齿轮b的轴向间隙 为0.1。
采用本发明的电机轴向间隙配合组件随机精密定位法的定位、装 配过程如下:
参见图2;先将齿轮a套到齿轮b上,再将套筒5套到齿轮a上, 用塞尺使套筒5与齿轮a的轴向间隙为0.1,然后将该套筒组合配打 工艺螺纹孔7,使该套筒组合相对位置得到固定。然后将套筒组合放 入电机轴上,成为图2所示的套筒组件。
参见图3;将图2所示的套筒组件套在电机轴上。
参见图4;按图4装入壳体6中,沿轴向移动套筒组件,使电机1 上的齿轮a、b与齿轮c啮合,啮合到位后在电机轴上用专用定位螺 钉8旋入工艺螺纹孔7中,用于锁定套筒组合在电机轴上的轴向位置。
参见图5;将电机组件取出,在电机组件上配打锥销孔,配打之 后装锥销9于电机组件。
参见图6;将电机组件装入壳体6中,至此完成了电机组件轴向 精密调整到位至最后装配固定的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未经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22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