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材料车辆底板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22036.4 | 申请日: | 2008-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4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庆;万里;方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 |
| 地址: | 210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车辆 底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车辆底板,属于车辆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底板是各种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车辆的主要承重部件之一。在当前车辆制造行业中,车辆底板的主要材料有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和木胶合板、竹胶合板等胶合板材料。
但是,上述的这些材料制成的车辆底板都存在以下的缺陷与不足。采用全金属结构的车辆底板,金属结构的底板耐腐蚀性能较轻,且重量重,隔声、隔噪、隔振性能较差,保温隔热性能也不太理想。而采用各种竹木胶合板的车辆底板,其隔热、隔声、隔噪性能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急需研究开发新型的复合材料车辆底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车辆底板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车辆底板。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一种复合材料车辆底板,包括面板1和芯材2,其特征在于面板1为纤维材料,芯材2为轻质材料,面板1布置于芯材2上、下表面,面板1和芯材2由树脂固化胶接而成。
所述的芯材2中间还可以增加玻璃钢管,该玻璃钢管为方形管3或者为圆形管4。芯材2是Balsa木、泡桐木、杉木、橡木、胶合板、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或碳泡沫。
所述的面板1是单轴向、双轴向或多轴向的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或杂交纤维布层。
所述的树脂是不饱和聚酯、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
所述的复合材料车辆底板,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底部采用支撑梁5承托,该支撑梁5是复合材料梁、钢梁。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是采用最新的复合材料技术制造的新型复合材料车辆底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面板所占体积小,重量轻。在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的同时,该复合材料车辆底板还具有重量轻、保温、隔热、隔声、降噪、减振等多项优异性能。
采用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车辆,可以达到不同的使用效果:一般小轿车可降低车身重量,改善车体振动,同时有着很好的隔热和隔声效果;客气使用复合材料车辆底板后,对于轿厢内的噪声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兼具良好的保温性能,并改善的底板的耐久性能;货车货厢在使用复合材料车辆底板后也可有效减轻车体重量,减少油耗,利于节能环保,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载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中:1为面板,由高强度、高模量的纤维材料与树脂材料固化而成,主要承受弯曲变形引起的正应力;2为芯材,芯材为轻质材料,可以为泡沫、轻质木材等,为夹层结构提供足够的截面惯性矩,主要承受剪应力;3为方形管,可以以玻璃钢材料制造或其它纤维材料制造;4为圆形管,可以用玻璃钢材料或其它纤维材料制造。3和4主要被用于加强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承载能力;5为支撑梁,用于加强复合材料车辆底板的承载能力,图4所示的此种使用形式主要用于货车用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复合材料车辆底板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有轿车底板、客车底板、货车车厢底板等,复合材料车厢底板均能满足要求。但在具体实施时有所不同,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轿车用底板,为本文所涉及的复合材料车辆底板中的一种,其面板1由环氧树脂和碳纤维固化而成,芯材2为PVC泡沫。根据需要加工好相应的模具,并对模具表面进行相应处理。在模具表面分别铺设好底层碳纤维、PVC泡沫、顶层碳纤维,并密闭模具,将环氧树脂充入模具。待树脂完全固化后,即可取出复合材料底板,对其稍作修饰后即可符合要求。
实施例2
一种客车用底板,为本文所涉及的复合材料车辆底板中的一种,其面板1由乙烯基树脂和玻璃纤维固化而成,芯材2为Balsa轻木。客车用底板一般为平板,根据其需要选择一平台作为模具,并对模具进行相应的表面处理。将浸润过乙烯基树脂的玻璃纤维铺在台面,在其表面铺上Balsa轻木,并再次铺上浸润过树脂的玻璃纤维。铺设完成后,密闭试件,并抽取多余的树脂,待树脂完全固化后,即可形成所需要的车辆底板。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20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体保护焊用管内充气装置
- 下一篇:环保垃圾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