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角形状移动的双滚轮绕线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04201.3 | 申请日: | 2008-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9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 发明(设计)人: | 全荣道;李善克;金炅兑;金宝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津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H54/20 | 分类号: | B65H54/20;B65H54/30;B65H67/04;B65H6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 伟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三角 形状 移动 滚轮 绕线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角形状移动的双滚轮绕线机。
背景技术
图1中示出以往的绕线机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以往的卷绕纱线的绕线机100’(winder)包括:安装有各种构造物体的机体110’、一对被安装在上述机体110’的前侧的导轨120’(guide rail)、安装于上述导轨120’来沿其升降的滑动部130’(slide member)、安装于上述滑动部130’左侧的压紧部140’(frictionmember)、安装在上述滑动部130’右侧的排线部150’(traversemember)、被设置在上述滑动部130’的下端的圆形滚筒160’(drum)、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述圆形滚筒160’的上部及下部的筒管架161’和162’(bobbin holder)。当然,在上述滚筒160’的上下端所设置的筒管架161’和162’上,分别安装有多个绕线筒。
附图中未说明的符号1’是卷绕在绕线筒上的纱线,附图中未说明的符号163’是圆形滚筒160’的旋转中心点。
该以往的绕线机100’,从位于上部的导丝轮(godet roller)(未图示)供给纱线。接着,上述绕线机100’通过使上述纱线经由排线部150’,供给到设置在滚筒160’上端的、同时高速旋转的筒管架170’、也就是供给到安装在其上的绕线筒上,由此将纱线卷绕于上述绕线筒上。此时,上述滑动部130’通过沿着导轨120’下降一定距离,上述压紧部140’即对卷绕在上述绕线筒上的纱线进行加压。这样,纱线被牢靠地卷绕在上述绕线筒上。
之后,在设置于上述滚筒160’上端的筒管架161’、即绕线筒成为线满绕线筒时,上述绕线机100’通过将上述滚筒160’旋转大致180°,使得线满绕线筒位于滚筒160’的下端,而线空绕线筒位于滚筒160’的上端。也就是,上述绕线机100’使得原位于上部的筒管架161’位于下部,原位于下部的筒管架162’位于上部。
另外,此种绕线机正朝着增加筒管架的旋转速度以提高纱线的卷绕效率,或者增加筒管架的长度以安装更多的绕线筒的方向发展。但是,如上所述一旦将筒管架的旋转速度设定在一定速度之上、或者将其长度设定在一定长度之上的话,断线以及震动现象更为强烈而产生卷绕缺陷的问题。这样,在增加筒管架的旋转速度、或者增加筒管架的长度的方面是存在限度的。
另外,有增加绕线机的设置个数以提高纱线的卷绕效率的方法,但此时绕线机所占用的空间相应地变大,而且维修费用增加,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用一个排线部而不会增加设置空间地将纱线的卷绕效率提高到两倍的三角形状移动的双滚筒绕线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三角形状移动的双滚筒绕线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机体;一对导轨,其设置于上述机体的前侧;滑动部,其安装于上述一对导轨来进行升降;一对压紧部,其设置于上述滑动部的两侧;一个排线部,其处于上述滑动部的中央地设置于上述一对压紧部之间;一对滚筒,其处于上述机体的前侧地设置于上述一对压紧部的下部,并且在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筒管架;以及滚筒旋转部,其通过使滚筒圆弧运动来使上部的筒管架处于下部,下部的筒管架处于上部。
上述压紧部还在其下端以朝向上述排线部的方式设置有压紧辊。
上述排线部可以具备:排线板,其安装于上述滑动部;排线凸轮,其安装于上述排线板,并且绕预先指定的方向旋转;以及排线引导件,其安装于上述排线凸轮的两侧,将排线凸轮的旋转运动变换成水平往复运动。
上述滚筒旋转部可以具备:马达,其设置于上述机体,并且具有被旋转的驱动轮;张紧轮,其通过链连结上述马达的驱动轮;从动轮,其通过上述链连结于上述马达的驱动轮及上述张紧轮,并被安装在上述滚筒的中央处;以及曲线型LM滑轨,其分别安装有上述滚筒的上端和下端,以使上述滚筒进行圆弧运动。
上述滚筒的长度方向运动轨迹可以是三角形状。
设置于上述滚筒的从动轮的运动轨迹可以是三角形状。
上述曲线型LM滑轨包括:三个具有第1曲率的第1曲面部:以及三个处于上述三个第1曲面部之间并具有第2曲率的第2曲面部,上述各个第1曲面部及第2曲面部,被形成为两端朝向各自的曲率半径原点呈60°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津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一津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42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