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排气压力及防止排气回流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80053363.X | 申请日: | 2007-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8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南;朴贤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俊南;朴贤顺 |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宋子良;阮 伟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排气 压力 防止 回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消除排气压力(exhaust gas pressure)及 防止排气回流(排气脉冲)的装置,尤其是这样一种消除排气压力 及防止排气回流的装置,包括:固定管(mounting pipe),安装于从 内燃机延伸出的排气管后端或锅炉烟道后端,并且具有沿外周表面 的一条线中形成多个回流气体导引孔(backflow gas guide hole);以 及第二排气管,围绕在固定管周围设置,从而在固定管与第二排气 管之间限定出从上述回流气体导引孔向废气排出方向开放形成的 回流通道。
因此,可将通过固定管排出的废气中回流的回流气体(排气脉 冲)导引至形成于第二排气管和固定管之间的回流通道,而被导引 的回流气体通过回流气体导引孔移动至固定管内部,与随后排出的 废气一道排出至外部,从而防止回流气体回流至排气管内。
如上所述,在防止回流气体回流至排气管的情况下,则可提高 内燃机性能,由此改善里程油耗并减少排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 热能效率,而且,可通过强行固定于排气管端部轻松安装,为用户 带来便利。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对于内燃机而言,由于在内燃机中燃烧而产生的污 染物的废气,以大约3~5kg/cm2的相对高压和大约600℃的相对高 温状态排出,因此必须安装催化装置和消音器。
在内燃机中,当废气从内燃机中排出时,因排气歧管内形成真 空,从而形成阻碍废气排出的第一排气阻力。随后,当此废气通过 净化器时其流速明显降低,从而形成第二排气阻力。
此后,当流入消音器的废气穿过分阶段形成的隔板时,将形成 第三排气阻力。
如此废气排出过程中,消音器通常设计成具有大于发动机排量 的15~20倍的容积,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排气阻力。由此,发动机 的输出下降,并且增加约5~10%的燃料消耗并增加污染物的量。
因此,应认识到,可只通过顺利排出废气来提高燃烧效率,以 此改善里程油耗、输出能量和热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曾提出各种 常规技术方案。
在锅炉的情况下,若烟道遇到逆风,则因外部空气逆流使风渗 透到燃烧室内部,导致不完全燃烧,而燃烧期间所产生的蒸汽和浮 游含氮化合物将吸附在热交换器的表面上。
在上述现象重复的情况下,将降低锅炉热交换器的性能,导致 热交换功能下降。因此也进行了很多旨在改善上述问题的研究。
同时,作为常规技术方案的一个示例性实例,在韩国专利公报 第2000-56951号提出利用空气流动的车辆排气装置。此技术方案利 用空气流动,其被设计成将排气装置的流线形主体结合于排气管, 从而当车辆行驶时,根据流经流线形主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在排气装 置周围形成低压区域,从而使废气受上述低压的影响被吸走,从而 帮助废气的排出。
但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流线形主体的结构相对较大且复 杂,因此不易将其安装在车辆上,很难在实践中利用这种技术方案。
同时,作为常规技术方案的另一实例,在韩国专利公报第 1998-75223号中提出了具有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的主消 声器排气管,在排气管中间设置可通过废气旋转的涡流产生叶片。 此技术方案构造成利用废气使叶片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由此促进 废气的排出。然而,存在的问题在于,叶片成为产生阻碍废气流动 的一些阻力的根源,而且其结构极易受热变形,因此很难在实践中 利用它。
作为常规技术方案的另一实例,韩国专利公报第257874号中 提出了利用涡流的废气排出装置,在设置于废气排出路径上的消音 器前端,单独设置可吸入外部空气的管路。此外,在上述管路中安 装可将外部空气吸入并产生涡流的叶片(vane)。另外,该装置还具 有用于调节吸入的外部空气量的气闸(damper),其与节流阀的开 放度成比例地工作。
但是,在此技术方案中,因在向废气排除路径提供涡流并消除 排气噪音的消音器前端,设置与外部气体流通的副管,因此排气噪 音通过此副管传至外侧,因此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因安装有与 发动机的节流阀联动的外部空气调节气闸,因此存在的一个缺陷在 于,设备的结构及构造变得复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俊南;朴贤顺,未经孙俊南;朴贤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33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入点映射到小区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下一篇:用于检测挥发性有机物的测试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