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结构控制的碳纳米壁以及碳纳米壁的结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26311.3 | 申请日: | 2007-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9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 发明(设计)人: | 堀胜;平松美根男;加纳浩之;杉山彻;滨雄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01J32/00;B01J21/18;H01M4/9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 欣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控制 纳米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纳米壁的结构控制方法,同时涉及由该方法得到的表面 积和结晶性等的结构被控制的新型的碳纳米壁。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纳米尺寸结构的碳系多孔性材料,有石墨和无定形的碳系多 孔性材料,例如已知富勒烯、碳纳米管、碳纳米喇叭、碳纳米薄片等。
在具有纳米尺寸结构的碳系多孔性材料中,碳纳米壁(CNW)是具有 二维扩展的碳纳米结构体,典型例是具有从基材的表面以大致一定的方向 立起的壁状结构的碳纳米壁。富勒烯(C60等)是零维的碳纳米结构体, 碳纳米管可以看作一维的碳纳米结构体。另外,碳纳米薄片是类似于碳纳 米壁的具有二维扩展的平面状小片集合体,但是是象蔷薇花瓣那样,一个 个小片并不相互连接,并且相对于基板的取向性劣于碳纳米壁的碳纳米结 构体。因此,碳纳米壁是具有与富勒烯、碳纳米管、碳纳米喇叭、碳纳米 薄片完全不同的特征的碳纳米结构体。
本发明者们着眼于碳纳米壁,对于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已经在日本 特开2005-97113号公报中公开。具体地如图7所示,将至少以碳为构成元 素的原料气体32导入反应室10内。在该反应室10中设有包含第一电极 22和第二电极24的平行平板型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CP)发生机构20。 由此,照射RF波等的电磁波,原料气体32形成等离子化了的等离子气氛 34。另一方面,在设置于反应室10的外部的自由基发生室41中,利用RF 波等分解至少含有氢的自由基源气体36,生成氢自由基38。将该氢自由基 38注入等离子气氛34中,在配置于第二电极24上的基板15的表面形成 碳纳米壁。
发明内容
已知好几种碳纳米壁(CNW)的存在及其基本的生成方法,但用于使 碳纳米壁(CNW)的形状及物性符合其使用用途、形成为最佳的碳纳米壁 的结构控制方法,目前尚不清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使碳纳米壁(CNW)的壁间的间隔变化, 控制其表面积,控制其结晶性,提高在高电位下的耐腐蚀性的碳纳米壁 (CNW)的结构控制方法,同时提供经结构控制的高表面积的碳纳米壁 (CNW)以及高结晶性的碳纳米壁(CNW)。
本发明者们发现,通过使等离子CVD的碳纳米壁(CNW)生成工艺 中的工艺气体的导入量比发生变化,可使碳纳米壁(CNW)的壁间的间隔 发生变化,能够控制其表面积和结晶性等的结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第1,本发明是控制了形状和物性等的结构的碳纳米壁的发明, 为下述(1)~(3)。
(1)一种壁表面积为50cm2/cm2-基板·μm以上的高表面积的碳纳米 壁。(在此,壁表面积是每单位基板面积、每单位壁高度的壁表面积。) 例如,作为燃料电池用的电极催化剂载体使用碳纳米壁的场合,其表面积 大时,催化剂担载量增加,因此是优选的,优选壁表面积为50cm2/cm2-基 板·μm以上的碳纳米壁,更优选壁表面积为60cm2/cm2-基板·μm以上的碳 纳米壁,进一步优选壁表面积为70cm2/cm2-基板·μm以上的碳纳米壁。
(2)一种具有以照射激光波长514.5nm测定的拉曼光谱的D谱带半 值宽为85cm-1以下的结晶性的碳纳米壁。例如,作为重视导电性大小的电 子材料使用碳纳米壁的场合,其结晶性高者导电性高,同时在高电位下的 耐腐蚀性优异,因此优选具有拉曼光谱的D谱带半值宽为85cm-1以下的结 晶性的碳纳米壁,更优选具有拉曼光谱的D谱带半值宽为65cm-1以下的结 晶性的碳纳米壁,进一步优选具有拉曼光谱的D谱带半值宽为50cm-1以下 的结晶性的碳纳米壁。
(3)一种同时具有高表面积和高结晶性的碳纳米壁,其壁表面积为 50cm2/cm2-基板·μm以上,同时具有以照射激光波长514.5nm测定的拉曼 光谱的D谱带半值宽为85cm-1以下的结晶性。该碳纳米壁,由于其表面积 大,因此催化剂担载量增加,同时由于其结晶性高,因此导电性高且在高 电位下的耐腐蚀性优异,特别是作为燃料电池用的电极催化剂载体最合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63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