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缆的管状端子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16289.4 | 申请日: | 2007-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8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 发明(设计)人: | 雷蒙德·克拉布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4/20 | 分类号: | H01R4/2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梁晓广;关兆辉 |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缆 管状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缆的管状端子,特别是中压或高电压电缆。此外,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电缆的套件,特别是中压或高电压电缆。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用于电缆的至少三个管状端子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采用径向可收缩套管用于封闭连接到另一根电缆或阻挡件末端的电缆。用于覆盖电缆连接器或阻挡件末端的电缆接线端的已知径向可收缩套管在EP-B-0 435 569中有所描述。所述可收缩套管包括作为中间绝缘层的电介质材料、与局部涂覆的内导电层接合的电场控制内层和导电外层。优选的是,这种多层套管通过挤出制备,优选的是包含硅树脂或EPDM。
当通过已知径向可收缩套管制备电缆接合或电缆末端接线端时,有必要在所述连接器一侧提供自由空间(停放位置),所述空间与所述可收缩套管的整个长度相对应。建立所述电缆连接之后,将所述可收缩套管在所述电缆连接上居中,然后通过施加热量或移除使所述可收缩套管保持在径向延伸状态的外部或内部支承的方法,将所述可收缩套管收缩。EP-B-0 541 000公开径向可收缩套管,所述套管在其径向膨胀状态下由两个相邻就位的可移除的支承芯固定。在EP-B-0 966 780中公开了另一个具有单独支承芯的径向可收缩套管,所述支承芯用于所述套管的不同部分。在本已知组件中,通过将所述套管向后折叠的方法,所述套管的不同部分被同心地布置,其中所述各个部分通过可移除的支承芯或类似的支承元件保持在其各自的径向膨胀状态。
已知径向可收缩套管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其使用者必须按照居中的方式在所述电缆连接上布置所述套管。EP-B-1 158 639公开了电连接器元件,拟连接到其上的两根电缆可通过螺钉附接。将拟连接的所属电缆的连接器插入所述连接器元件中,并通过紧固螺钉在其中固定。所述连接器元件由弹性套管覆盖,其延伸超出所述连接器元件的两个端子末端,用于在附接到所述连接器元件上时围绕所述电缆。以其部分覆盖所述连接器元件的所述弹性套管设置有两个开口,以便允许接近所述紧固螺钉。紧固所述螺钉时,这两个开口由密封顶盖封闭。在已知设计中,存在水分沿所述顶盖进入所述管状套管的风险。
最后,从DE-A-29 39 600和DE-A-38 13 001得知,采用插座连接器用于连接中压或高压电缆,其中,在已经建立所述电连接之后,可收缩套管置于所述电缆连接上。
因此,在电缆与电缆连接或阻挡件末端应用中,需要具有改善的电缆端子,特别是用于中压或高压电缆,其中用于所述电缆的所述端子设置了具有改善的密封功能,并允许便利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用于电缆的管状端子,特别是中压或高电压电缆,所述管状端子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一个端子末端用于连接到至少一个配套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适于连接到电缆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合,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末端之后与之建立电接触,以及
可收缩套管,其具有第一管状部分以及从所述第一管状部分延伸的第二管状部分,
其中所述可收缩套管的所述第一管状部分被牢固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周围,以及
其中所述可收缩套管的所述第二管状部分适于延伸超出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末端,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末端时覆盖配套的第二连接器以及其上附接的电缆。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电缆的所述管状端子包括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到至少一个配套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适于连接到电缆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合以用于与之建立电接触。可收缩套管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器并包括第一和第二管状部分。在所述第一管状部分内,所述可收缩套管固定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周围,而所述可收缩套管的所述第二管状部分从所述第一管状部分延伸,并且因此超出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末端,在所述端子末端,所述配套的第二连接器可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可收缩套管的所述第二管状部分适于延伸超出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末端,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末端时覆盖所述配套的第二连接器以及其上附接的所述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62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