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发动机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和燃料喷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15677.0 | 申请日: | 2007-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9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 发明(设计)人: | 森田晃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D41/06 | 分类号: | F02D4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文;潘 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 发动机 燃料 喷射 控制 设备 方法 | ||
1.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料喷射部(11,12),其执行用于进行分层进气燃烧的第一燃料喷射 和用于进行均质进气燃烧的第二燃料喷射中的每一种燃料喷射;以及
喷射分配比控制部(20),其控制喷射分配比,所述喷射分配比是在 一个燃烧冲程中要在所述第一燃料喷射中喷射的燃料量与在所述一个燃 烧冲程中要在所述第二燃料喷射中喷射的燃料量之间的比值,
其中,当所述内燃发动机(1)处于预定的发动机状态时,所述喷射 分配比控制部(20)将所述喷射分配比控制为基于所述预定的发动机状态 设定的目标喷射分配比(Atgt);并且
所述喷射分配比控制部(20)包括:初始喷射分配比设定部,其基于 所述内燃发动机(1)起动时的发动机状态设定初始喷射分配比(Ai);以 及变化控制部,当所述喷射分配比从所述初始喷射分配比(Ai)改变为所 述目标喷射分配比(Atgt)时,所述变化控制部通过参照所述内燃发动机 起动后的发动机状态控制所述喷射分配比的变化,
其中:
当发动机温度处于预定的温度范围时,所述目标喷射分配比(Atgt) 设定为以下喷射分配比:即在所述喷射分配比处,从所述内燃发动机(1) 排出的碳氢化合物的量最小;并且
当所述发动机温度低于所述预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时,所述初始喷射 分配比设定部设定所述初始喷射分配比(Ai)使得要在所述第一燃料喷射 中喷射的燃料量的比例与所述目标喷射分配比(Atgt)相比得以增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燃料喷射部(11,12)包括将燃料喷射到气缸(2)内的第一喷射 器(11)以及将燃料喷射到进气口(3a)内的第二喷射器(12);并且
所述第一燃料喷射是在压缩冲程中来自所述第一喷射器(11)的燃料 喷射,并且所述第二燃料喷射是来自所述第二喷射器(12)的燃料喷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燃料喷射部(11)包括将燃料喷射到气缸(2)内的喷射器(11); 并且
所述第一燃料喷射是在压缩冲程中来自所述喷射器(11)的燃料喷射, 并且所述第二燃料喷射是在进气冲程中来自所述喷射器(11)的燃料喷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中,所述 变化控制部通过参照与发动机温度有关的物理量作为所述发动机状态来 控制所述喷射分配比的变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中,所述变化控制部参 照用于所述内燃发动机(1)的冷却液的温度和进气量的累加值中的至少 其中一个作为与所述发动机温度有关的所述物理量,所述进气量的累加值 通过累加从所述内燃发动机起动时的进气量得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中,当所述内燃发动机 (1)起动时的发动机温度低于所述预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使得如果所述 喷射分配比被控制为所述目标喷射分配比(Atgt)则空燃比高于稀薄极限 时,所述初始喷射分配比设定部设定所述初始喷射分配比(Ai)使得要在 所述第一燃料喷射中喷射的燃料量的比例得以增加直到所述空燃比等于 或低于所述稀薄极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中,所述变化控制部根 据所述内燃发动机(1)起动后所述发动机温度的增加来控制所述喷射分 配比的变化使得排出的碳氢化合物的量最小时所处的喷射分配比选自以 下范围:即在所述范围内,所述空燃比维持在所述稀薄极限或者低于所述 稀薄极限。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设备,其中,要在 由所述燃料喷射部(11)进行的所述第一燃料喷射中喷射的燃料量与要在 由所述燃料喷射部(11;12)进行的所述第二燃料喷射中喷射的燃料量的 总和设定为实现以下空燃比:即在所述空燃比,所述内燃发动机(1)中 的排气净化率最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567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